城隍-土地-灶王
在中國,凡是縣級以上的城市都有城隍廟,供奉著代表一級陰曹地府的地方官——城隍爺,因為城隍爺與百姓日常生活的關(guān)系最密切最普及。中國上古時代并無城隍爺,也就沒有城隍廟,是從蠟祭的八神中和社神信仰中轉(zhuǎn)化而來的。解放前,日照城、莒州城中都有城隍廟,并且香火極盛。
蠟祭的八神是:先嗇、司嗇、農(nóng)、郵表 、貓虎、坊、水庸、昆蟲。其中坊是房屋的后墻,水庸是小水溝,這兩種信仰正是城隍的前身。大概在古代尚無比較完整的城市結(jié)構(gòu),在從村鎮(zhèn)到城市的發(fā)展過程中,房屋的墻和排水溝與城市的建設(shè)最為密切,從外表看,除了交通用的道路,城市建設(shè)的內(nèi)容也就只有墻和水溝了,所以城隍廟的出現(xiàn),正是城市建設(shè)發(fā)展的結(jié)果。其神職,大概最初也只是保佑墻的堅固、水溝的暢通,因此在城隍爺?shù)拇筇蒙戏綉矣小白o佑城池”之匾,足以為證。至后來才逐漸演化為陰間城市的地方官。據(jù)迷信的說法,城隍爺是督管城市中居民的官司、處理民間善惡貧富之糾紛和生老病死等事,人死了首先要到城隍爺那里報到,然后再去陰界。
城隍信仰出現(xiàn)在南北朝,此時為民間信仰,尚未脫出保衛(wèi)城池的職能。到了隋唐時代,城隍的信仰已有了止雨祈晴,甚至有借助人力與河神相斗,使城池完好,此時城隍的職能擴大了,與人溝通,能助善除惡了。
到五代時,各地的城隍爺開始有了封號。到宋代時,大小城池都有了城隍廟,城隍神則成了有德于民,有功于國的鬼神。城隍爺必須有有功之臣擔任,如肖何、范增、灌嬰都做過城隍神。明代初,大封城隍神,按所治地方的等級而定城隍神之品級,并要求城隍廟的建制與陽間的府、州、縣、衛(wèi)的治所相同。由于對城隍信仰的推崇,也就使城隍神的地位提高起來了,管轄的事物也就越來越多。凡是死去的人,在陰間里生活中的善惡之事,都歸城隍爺管轄。尤其是在陽間地方官解決不了的事,城隍爺可以解決。如今城隍廟不復(fù)存在,那城隍神也就不知去向了,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故事了。
古代社祭,即土地信仰。這種信仰與民眾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每逢節(jié)日必敬土地爺。社祭的品級很多,設(shè)有大社、天社、國社,這些高級的場所是天子、諸侯、大夫祭祀土地爺活動的地方,而普通百姓只能二十五家置一社神。漢代又有私社,也是十家五家共為田社,其神為社公。這些社公可以遍布于有人煙的地方,凡祈晴雨,救水旱都可以祭之。后來數(shù)家置一社的制度消滅了,而神卻保留下來,成了農(nóng)村隨處可見的土地公了。土地是諸神中最小的等級,其司職也從止旱止雨延伸為在暗中考察人之邪正善惡的小神。土地神也和城隍神一樣,以鬼之靈者當之。韓愈、沈約、岳飛都曾被奉為土地。
土地的信仰,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quán)地方吏治的補充,即村長,活著的村長解決不了的事,土地可以解決,村長不知道的事,土地可以知道。人死了要到土地廟報到,在未去城隍廟之前,家人要去“送湯”,F(xiàn)在還保留著人死了要“送湯”的民俗。所以土地不過是封建政權(quán)借以約束人們行為的偶像而已。
自從有了火,火與炊也就成為人們在生存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在遠古時代,就有對灶神的信仰,稱之為“先炊之人”。因為在古代部落里老年婦女負責燒火做飯的工作,所以以老婦為祭祀對象,大概也由于離不開火,灶神與火神也混到一起了。因此以炎帝或祝融這兩位主火的神為灶神。大約在殷周時代,有“王為群姓立七灶”之說,其中祀灶列于七祀最后。庶民可以立一祀,或祀社,或祀戶,可見自古以來家家都信奉灶神。后來國家祀典中又有五祀之說,即門、行、戶、灶、中溜,以五官之神,即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配食。大概國家祀典以祝融為灶神,而尋常百姓家祀灶還是保留著上古老婦之祭的遺俗,祀的是一位“狀如美女”的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