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藏族酒俗
藏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開始釀酒,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藏族酒文化。
生息于巍巍雪山、莽莽草原的世界屋脊之上的藏族,生性豪放、樂天、熱情;長期的佛教思想的影響,使他們養(yǎng)成了仁愛、禮貌、節(jié)儉的美德。因此,藏族人普遍愛飲酒,但絕不酗酒;平時一般不飲酒,但飲起來卻總要酣暢盡興方休;酒對藏族是喜慶的飲料,絕無消愁解悶的用途。因為佛教戒酒,酒在篤信佛教的藏族人民中是不能作為祭祀之物的。
藏族古代飲的酒種類較多。據(jù)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寫卷《苯教喪葬儀軌》載,吐蕃早期所飲的酒有米酒、小麥酒、葡萄酒、蜂蜜酒和青稞酒等。隨著唐蕃聯(lián)姻而發(fā)展起來的漢藏文化交流,使藏族掌握了內(nèi)地傳入的復(fù)式發(fā)酵釀酒法,仿內(nèi)地黃酒釀制的青稞酒得到了藏族的普遍喜愛,從而成為了藏族的傳統(tǒng)飲料。
在大多數(shù)藏區(qū),平時倘有客至,敬茶不敬酒。但逢年過節(jié)和喜慶時,如果客人來家,則必須敬酒。敬酒時,主人先斟滿一碗(或杯),捧獻于客前,客雙手接過后,必須要先喝三口,但不要喝干,等主人再斟滿,這時客人才一口喝干。此后,客人有酒量的繼續(xù)喝,無酒量的可不再喝,主人也不強勸。倘若客人不完成上述之飲,那就是嚴重的失禮行為,主人會很不高興。致于客人酒醉,主人絕不會譏笑,反而認為是坦城的表現(xiàn)。四川的嘉絨藏族較特別,平時對進屋的客人先敬一壺酒,隨即將食物用盤奉上,一客一份。阿壩的黑水地區(qū)藏族,凡見熟人從門前經(jīng)過必請進屋內(nèi)敬一碗酒。如客人堅不進屋,主人要把酒拿到路邊請客人喝,以示慰勞。藏族人民熱情好客、和善睦友的風尚,在這些酒俗中得以充分展現(xiàn)。
酒在藏族婚儀中有重要的作用。在青海安多藏區(qū),提親時必帶去“雅敘酉倉”(提親酒)。女方如若允婚,則須邀請村里長者和媒人一起喝“訂婚酒”。一旦飲了此酒,便算正式訂婚,不能再許嫁他人。結(jié)婚之時,更要準備大量的青稞酒以宴饗送親者和來賓。迎親者則要在途中設(shè)“迎親酒”。新娘離娘家前要喝“辭家酒”;檠缰兄骺捅M興同飲“慶婚酒”,高唱酒歌,跳舞,歡騰通宵達旦,一直要熱鬧三天。其間新娘要向賓客輪流敬酒。其他藏區(qū)的婚禮儀式有的與此不盡相同,但酒在其中的作用卻大致一樣。
因為佛教的影響,藏族對喪葬不甚鋪張,死對于佛教徒僅是轉(zhuǎn)入來生的開始或“解脫”,故亦不特別悲傷。藏族社會早期信仰苯教,苯教認為人死后魂會脫離其原軀體,需要用一種降魂的辦法使“魂尸相合”。在這種降魂儀式中,許多地方都要用酒。降魂儀式開始后要獻上一瓢“招魂酒”,招請靈魂來降。在降魂過程中要作“獻三瓢酒”儀式。在“尸與魂相合”時還要獻上三次“相合酒”。用酒來招請游離的靈魂,象征著美好生活對魂的吸引作用。在這里酒的地位已與生存必須的食物相等同了。現(xiàn)代藏族喪葬中雖已無上述儀軌,但仍要用到酒:進行天葬時,死者家要給天葬職業(yè)者喝酒。在嘉絨藏族的喪事中要“奠酒請神”;喪禮結(jié)束時喪家和舅舅家要一起喝“咂酒”,對唱酒歌,追述死者生平,表達對死者贊頌和惋惜之情。
藏歷新年,藏族家家都要喝青稞酒以示慶祝。初一天剛亮,家庭主婦就把八寶青稞酒“觀顛”(一種加有紅糖、奶渣子、糌粑、核桃仁等煮物的稞酒)端到家中每個人的被窩前,讓他們喝了才起床,以示新年一開始就豐衣足食,步步吉祥。藏族初一這天一般不拜客,一家人閉門歡聚,品青稞酒,喝酥油茶,漫話家常。初二起才挨家去拜訪,互道“扎西德勒”,互敬青稞酒。嘉絨地區(qū)的黨壩藏民過年,喜歡全寨人各湊一些酒,團聚在一起從初一喝到初五,夜則燒篝火,晝則浴太陽,伴隨歡歌勁舞,共慶新年。藏族節(jié)慶日較多,如元宵“燈節(jié)”、六月“雪頓節(jié)”、七月“望果節(jié)”和“沐浴節(jié)”,在這些日子里人們照例是要喝酒以慶的;但最悠閑、最浪漫的飲酒日子則要數(shù)康定人四月八的“轉(zhuǎn)山會”和拉薩人夏季五月間的“逛林卡”了。那時人們扶老攜幼,或全家一起,或情侶友朋,三五成群,在綠茵上、溪流旁搭起白色帳篷,一邊喝著新釀的青稞酒和酥油茶,一邊彈著六弦琴或拉著胡琴,或引吭放歌,或淺斟低吟,怡然自得。藏族最豪放的飲酒則是在跳鍋莊的時候。村寨的青年男女圍成一圈,圈中設(shè)小桌,放上幾壇青稞酒;男女兩隊輪流領(lǐng)唱,翩翩起舞,并不時去圈中喝上一碗酒。跳到高興處,飲酒者更是紛至沓來。酒助舞興,歌借酒力,通宵達旦盡興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