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名字
漢族人是有姓氏的,如趙、錢、孫、李,百家姓盡人皆知。藏族是無姓的,一般用四個字做一名:扎西多吉、次仁旺堆等。
在母氏社會時期,藏族人的名字,取母親名字中的一個字作自己名字的一部分。像母親的名字叫“朗?莫莫”,兒子的名字便叫“莫赤”;母親名叫“索?湯湯”,兒子名便叫“索赤”;母新名叫“達勞嘎姆”,兒子名便稱“達赤”,如此等等。這時藏族名字沒有什么姓氏之分。
然而,自從有了階級,有地位的人為使自己的家族世襲相傳,便把家族名作為自己的姓,這時倒是有姓氏了。如:昆?公卻杰布、昆?公嘎寧布、昆?公嘎堅贊、昆?洛佳堅贊。又如:孽?次桑云頓,他的后代的名字便帶上“孽”?XXXX。又如:鄂?曲吉多吉,他的一個后代名字叫鄂?勒白喜繞。
這種以家族名為姓的稱法,就像漢族中的“陳氏世家”“李氏世家”一樣。
后來,松贊干布的吐蕃王朝建立,分封有功之臣的領(lǐng)地和封號,人們便把領(lǐng)地名冠在自己名字的前面,以顯示自己是有地位的世家。如噶爾?東贊、直?司如貢堆。這種做法,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如:玉妥?云丹貢布、多仁?丹增班覺、多嘎?次仁旺杰、洽培?次旦平措。這些都是用延遲莊園的名字加上自己原來的名字為名稱的。因為莊園領(lǐng)地是世襲的,所發(fā)他們的子孫也冠上莊園的名字。如:多嘎?次仁旺杰的兒子叫多嘎?扎西貢布。
7世紀以后,佛教在西藏盛行,人們往往請活佛起名。有地位的人物鄭重其事地把孩子抱到活佛那里去,舉行簡單的取名儀式,主人帶來哈達及其他禮物,接著活佛念經(jīng),最后對孩子說一些贊頌和吉利的話后,才取名字。
要是出家當(dāng)喇嘛,不管他年歲有多大,一律要重新經(jīng)堪布剃度,取其法名,從此俗名便取消了。這些活佛,用自己的名字一部分賜給小僧,如堪布的名字是“江白赤烈”,他給小僧起的名字便是“江白多吉”“江白旺堆”“江白平措”或是“江白格烈”等等。佛教的盛行影響到人們的名字,許多人的名字都濃烈的宗教色彩,如:
丹巴——佛教之意;
江央——妙音之意;
格來——吉祥之意;
多吉——金剛之意;
群佩——興法或興教之意。
一個喇嘛或活佛,如果升到上層僧職,他的名字便要加上僧職或封號。例如:堪布?倫珠濤凱?安际莻僧職,他自己的名字叫“倫珠濤凱”。又如: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他的名字是“卻吉堅贊”,“班禪額爾德尼”是封號。為公元1713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封賜給五世班禪?羅桑益希的。以后有人成了羅桑效益希的繼承人,如,十世班禪“卻吉堅贊”也接受這個封號。
活佛的名字前面,一般應(yīng)加上寺廟或扎倉的名字,如東嘎寺的活佛洛桑赤烈,那么他的全稱便叫“東嘎?洛桑赤烈”;又如,多吉才仁當(dāng)了熱振寺的活佛時,那他的名字便是“熱振?多吉才仁”。對于有僧職的人,人們?nèi)粘:喎Q或尊稱他,再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寺廟稱號了。如:“東嘎活佛”“熱振活佛”等。有的活佛沒有寺廟,只有家廟,那么便用家廟拘字冠在他的前頭。
一般平民沒有姓,名字是四個字,如:“多吉次旦”“索朗旺堆”“更堆群佩”等,為了方便,人們用兩個字來簡稱。有用具第一三個字的,如:“更堆群佩”簡稱“更群”!皢卧銮焙喎Q“單曲”;也有用前兩個字或后兩個字作簡稱的,像“多吉次旦”,簡稱“多吉”,“索朗旺堆”,簡稱“旺堆”。用一三兩字及前兩字,或后兩字作簡稱的是經(jīng)常見到的,但沒有見用二四兩字作簡稱的。也有不少人的名字只用兩個這,如:“單增”“尼瑪”“次仁”“達瓦”等。平民起名字,都有一定的含義,寄托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堪稱豐富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