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蠶神信仰祭祀衍生的風俗
接蠶花
嘉興、桐鄉(xiāng)、海鹽、海寧等地解放前盛行的一種古老賧神儀式,都于春季在農(nóng)戶家中舉行。其儀式皆由贊神歌手(贊神歌手俗稱燒紙歌手,有的學者謂應稱為騷子歌手)主持。在整個儀式中有一道“接蠶花”節(jié)目,由歌手將事先準備好的一桿秤、一塊紅手帕、一張蠶花馬幛(蠶神媽)和插在黃紙上的兩朵紅白紙花(枝上有柏樹葉)交給該家的女主人,同時誦唱“蠶花歌”。歌詞云:稱心如意,萬年余糧;蠶花馬、蠶花紙,頭蠶勢、二年勢,好得勢;采取好繭子,踏得好細絲,賣得好銀子,造介幾埭新房子等等。女主人恭敬地將各物收藏,稱“接蠶花”。待收繭繅絲,舉行“謝蠶花”祭祀之后,將蠶花紙、蠶花馬幛祭祀焚化。“接蠶花”活動在海鹽?f里一帶,每年農(nóng)歷年初二家家舉行,用彩紙做成小花,中間綴以元寶,供奉灶間,臘月二十三日送灶時與灶神像同時焚燒。
蠶花水會
舊時市境不少地方在水上舉行社會性的民俗活動,如淄院陡門水會、新滕水會等都很有名。其中桐鄉(xiāng)芝村水會以蠶神祭祀為主要內(nèi)容,稱為蠶花勝會。舊時芝村鄉(xiāng)有一規(guī)模宏大的龍船廟(又名龍蠶廟),前殿祀四大天王,后殿祀“馬鳴王菩薩”,這馬頭娘是一端坐的女子,旁立一匹馬,當?shù)卣f是宋代敕封的“馬鳴大士”,清代加封“先蠶圣母”,是桐鄉(xiāng)、祟德一帶蠶農(nóng)信奉的蠶神。每年清明,各村聯(lián)合在水上舉行祭祀盛會。迎會從清明日開始,當天早上,由主持的村坊將馬鳴王神像由廟中移至船上,各村參加迎會的船只齊集進行朝拜。每村都在船上表演拿手節(jié)目:龍燈船,賽燈;臺閣船,由少年兒童彩扮表演;標竿船,由表演者爬上豎在船上十多米高的粗毛竹上演驚險動作;打拳船,在船上表演拳術;拜香船,由兒童捧“香凳”邊跳邊唱“拜香調”。在附近更開闊的河面上還進行“搖快船”比賽。賽會常舉行三至七天,游人如織,船滿河面,沿河數(shù)里設滿茶棚、酒肆、貨攤,鼓樂喧天,熱鬧非凡。古老的祭神儀式逐漸演化為群眾性的文娛和經(jīng)濟交流活動。
踏白船
清明節(jié)賽船習俗遍及各縣,嘉興稱踏白船,海鹽稱出跳船,平湖稱搖快船,均為劃船比賽。海寧賽船,選手兼在船上作武術表演。清光緒《嘉興府志》謂:“清明,王店市河及薦涇有搖快船之戲”。近代則以市區(qū)三塔、郊區(qū)油車港、南匯及嘉善天凝莊的踏白船為最有名。過去市區(qū)三塔運河上每年一次的踏白船活動極為盛大。鄉(xiāng)村劃船能手組成賽船隊(每船10—16人),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插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賽手亦著同色服裝列船河中,一聲開賽,多船齊發(fā),飛速向前,以速度最快者為優(yōu)勝。踏白船古代主要為祭祀蠶神,當?shù)貍髡f農(nóng)歷三月十六日為蠶花娘娘生日,故踏白船于是日舉行。嘉興三塔的踏白船,屆時先集中茶禪寺前祀蠶神,比賽結束后亦在廟前謝神聚餐,每當踏白船時,運河塘上觀者如堵,氣氛熱烈,為一年地方盛節(jié)。踏白船活動歷數(shù)世紀不衰,演變?yōu)樯a(chǎn)活動和體育活動。養(yǎng)蠶時桑葉常須由遠地購回,運輸刻不容緩,舉行劃船比賽有訓練劃船技術和提高船行速度之意,在清明節(jié)前舉行,是作為一種養(yǎng)蠶準備來檢查,兼有文體活動意義。有人認為,踏白船也是一種軍事訓練。宋代踏白為水軍番號,岳飛曾統(tǒng)該軍;明末吳日生在長白蕩舉兵抗清,用踏白船訓練義軍。這些均可備一說,其淵源恐均系由祀蠶神衍變擴大而來。
蠶花生日
多數(shù)蠶農(nóng)以農(nóng)歷臘月十二為蠶花生日,亦即蠶花娘娘(馬頭娘)生日。舊時習慣在這一天祭把蠶神,近代多已不舉行儀式,桐鄉(xiāng)一帶則例于此日做繭圓吃,寓紀念之意。古代多于臘月中?Z蠶種,蠶農(nóng)定臘月十二為蠶生日,當是指從此日起蠶事肇始(海寧有些地方則以農(nóng)歷正月初九為“蠶日”)。
請蠶花
是桐鄉(xiāng)烏鎮(zhèn)一帶流傳的習俗。當蠶蟻孵出后,蠶農(nóng)備香燭供奉蠶神像(神?l),蠶娘頭插紅綠紙的彩花,將剪碎的燈芯和野薔薇花細末撤蠶種紙上,再把蠶種紙挽在秤桿上,用鵝毛將蠶蟻和燈芯、野花末一起撣往蠶匾中。采用秤桿、燈芯等物收蟻,諧合“稱心如意”成語,寓吉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