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風情
衢州龍游境內(nèi)畬民在多生活在南部山區(qū),沐塵畬族自治鄉(xiāng)是他們聚居之地。“樵唱還”道出畬民愛唱冊歌 的風俗特點,在婚姻嫁娶的喜慶揚合,更是徹夜歡唱,進行對歌。所唱有考赤郎、勸酒歌、嫁女歌、 姻緣歌等,由主人和來客中不同性別者對唱,用歌聲互相盤詰、調(diào)笑、歡快幽默,有依郁的生活氣息。 聽畬歌聲,體會這清新的韻律和濃郁的民族風味,確實令人陶醉。 旅游者還可觀賞畬家的婚嫁風俗表演,作為來賓受到款待和禮遇,如有興趣的話,也不妨放開歌喉, 和畬族姑娘、小伙們對陣賽歌,那么你將受到更為優(yōu)厚的接持,更真切地體驗到山民們好客和 誼爽情懷。
畬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里的客戶,傳說畬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等省
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自已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畬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通用漢文。畬族主要以農(nóng)業(yè)為主,畬族居住的山區(qū)盛產(chǎn)林木及毛竹,茶葉在國內(nèi)外市場上享有盛譽。
習俗
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腿艘欢ㄒ,喝了,表示接受主人的熱情好意;不 喝,主人會不高興,有話不敢說或不愿意說,不會答應客人的請求。
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笨腿酥灰舆^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是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禁忌:正月初一,忌挑糞,忌抬轎、吹喇叭;忌當乞丐;忌食狗肉。
婚俗
畬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畬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一、婚娶訂親時,先言定聘禮,后擇日行聘,男方帶白銀二元、糖品兩包和聘金若干作聘禮,女方回以閨女平日戴的戒指一枚和手帕一條作為信物。娶親時,日子由男方擇定,須經(jīng)女方同意。男方于娶親前兩日把原議定的物品裝成五擔或七擔直接挑至女家廳堂,或是挑至約定地點待接(女方來接人 數(shù)應與男方同)。按時點交數(shù)量后,女方即取挑來的(米果)、蛋、餅(各一)請?zhí)羲驼撸p方隨即道別。迎娶前夕,男方辦“盤擔”派一男一女送到女方去,前頭裝煮熟的公雞一只放在缽子里,雞腳扎 紅線,腳和頭伸出外面,缽子兩旁備有兩包糖果、一對紅燭、一對酒瓶、三只酒杯,另有四小包糖果 放在旁邊;后頭是一斗米,一罐豬心摻些赤肉和一把雨傘,以及一件新郎平時穿的內(nèi)衣。挑至女家放 在廳堂“土地神”前,將物品一一取出擺好,然后點上紅燭、兩炷香(意取“兩頭紅”),斟滿三杯 酒。
至此禮節(jié)完畢。當晚男方的來人參加女方“出傘”筵席(“出門酒”)。
迎娶當天早上,新娘“上頭”。未“上頭”時,新娘將新郎的內(nèi)衣穿在最里層,再穿上自己的新衣;新娘的母親將男方送去的雨傘張開蓋住一雙新娘鞋(鞋頭向外,鞋底糊上一層紙),放在屋外雨滴水處,到“上頭”時,才取回讓新娘穿上,意為不給女兒將家里土帶到男方去。“上頭”時,新娘由長者(女)梳頭3下,蓋上烏巾,說吉祥話后,新娘就要出門辭別,先跪拜父母,次向至親和親戚一一告辭,諸親各備“膝蓋錢”贈送新娘作回禮;告辭完上轎,拆去鞋底紙。轎行一小段路停下,新娘的兄弟或妹妹1人給新 娘換扇(舊換新);轎至男家,橫向停住。不久鳴炮,新郎用左腳踢轎門三下,再由牽引新娘者掀起轎門。新娘剛要出轎門時,新郎取去新娘頭上的烏巾,放入袖里;牽新娘者將備好的米斗一端(斗內(nèi)有油燈1盞,白銀或鈔票2元,種子7種,鑰匙1串,谷印1顆),給新娘挽著走出轎門;至廳堂,先拜“土地”和祖宗神位以及天地,次夫妻互拜,然后牽引入洞房,坐在擇定方位的交椅上,牽新娘者將米斗放在床上正校井將谷印、鑰匙、種子交付新娘,意為全家財產(chǎn)從此交給她掌管。對挑燈、挑嫁妝的,男方均付“紅包”;同來陪嫁的人,也按親疏分別贈予“紅色”。臨睡,新娘先上床,將當天早晨穿上貼身的新郎內(nèi)衣脫下,換上自己的;后新郎進房,新娘從帳內(nèi)拋出內(nèi)衣給新郎,新郎接內(nèi)衣后,亦將烏巾和定親時的手巾給新娘。次日晨,新娘跟牽新娘者至廳堂請?zhí)鸩,禮俗與漢族相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