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民姓仰
財神
舊時商人信財神,店堂設(shè)財神堂。財神神像有泥塑、木雕、彩瓷、白瓷、神祗紙等多種。有的在偶像背孔內(nèi)垂一條“銀菱”,新店開張,在偶像內(nèi)塞進一只活癩蛤蟆,以牛皮紙封口,久之成為蛤蟆干,謂可得靈驗。平日供以清香、凈茶,初一、月半置素食,端午供粽子,中秋供月餅。學(xué)徒進店要先拜財神。
正月初五為財神日,亦稱五路財神日。對財神來由傳說不一。一謂玉皇大帝殿前的五個香童,投胎富豪杜家為子,五子長大,外出經(jīng)商,一次買魚放生,巧救龍王三太子,龍王以寶物相酬,因此富可敵國,玉帝又封其為“五路財神”。二謂有杜、尚、華、陳、孫五人在杭城(杭州)燒香相識,因同年同月同日生結(jié)拜兄弟,欲經(jīng)商,缺本錢,向天竺觀音菩薩處求簽,借得佛前香案,后經(jīng)商發(fā)財,重修觀音殿,死后封為“五路財神”。三謂財神有文武、正偏之分,正財神,通常所稱趙公元師,即趙公明;偏財神,指與趙同時封神的蕭升、曹寶、陳九公和妙少司,合為“五路財神”。文財神,傳說是封神榜中的經(jīng)干丞相,或云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武財神,則為關(guān)羽,兩旁為關(guān)平、周倉。這些傳說均是把神話、迷信和民間信仰融合在一起而逐漸形成的。
商界習(xí)俗,正月初五,請過財神后“開市”營業(yè)。初五五更祀神,亦稱接財神,于椅背掛神祗張,燃檀香,點足斤重的紅燭,供糕餅、干果、水果。祭禮同民間各業(yè),稍異處“牲禮”虛稱“全豬全羊”,即豬頭加豬尾、羊頭羊尾中加羊肉一刀。供品要公雞、雄鵝,意示“雞啼鵝叫”商店會發(fā);要金黃透鮮大黃魚二條(舊時甬人稱金條10兩為“大黃魚”);或用活的雄鯉魚一對,供畢由兩人放生江河中,討“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彩頭。接財神時,店主手執(zhí)三柱香,從屋外踱步搖香至店堂,示意財神已接進店內(nèi),而后按序膜拜。焚化紙元寶火焰沖得高示為吉利。祭神后吃財神酒,老板宴請阿大、經(jīng)理和職工,為商店盈利出力多者坐上橫頭,老板執(zhí)壺為其斟酒。頭道菜要上圓蛤,因其形似元寶,示意吃元寶。是日,第一個顧客登門,奉上“元寶茶”(內(nèi)泡二個青果或金柑),以示開筆賺元寶。請過財神,店主、同行間相約輪流辦“分歲酒”,以時新佳肴宴客,聯(lián)絡(luò)商誼,洽談生意。城區(qū)錢莊延至正月二十五日始“過賬”開筆。
謝年
商家一年中將端午、中秋、歲終視作大節(jié),尤以歲終為重。謝年禮儀與民間相同,其異特一點,就是以能否參加祀神膜拜表示店員的明年去留,俗稱“拜神無份卷鋪蓋”,成為一條不成文的習(xí)俗。謝年祀神前,老板或阿大、經(jīng)理依店內(nèi)職務(wù)指名邀拜,若內(nèi)中某人未被邀請,不言而喻即為解雇,也有告知“另請高就的”的。店員眾多的商店老板、阿大事先書就名單,按單邀請,以防出錯。故謝年時,店員多提心吊膽,唯恐拜神無份,飯碗敲碎。是夕,亦吃汁水青菜年糕湯,意為年年高、沒油水足。然后在財神堂上吊紙元寶,洋箱(保險箱)貼上“一本萬利”、“寶藏興焉”等吉詞。行販亦在錢桶貼財神祗紙,秤尾扎上紅頭繩,秤鉤吊起紙元寶。
禁忌
舊時店員在店堂,禁忌伸懶腰、打呵欠,忌踏坐門檻,忌手托門枋,忌背脊朝外,謂這樣要擋住財神進門,生意要逃走。掃店堂,要往里掃,忌往外掃;數(shù)錢幣里往里數(shù),忌往外數(shù),謂之“招財進寶”。在稱呼上要討彩頭,豬頭稱“利市頭”,豬舌(與“蝕”諧音)稱“賺頭”。遇顧客購買結(jié)婚用品,失手敲碎東西,忌說“碎”字,而主“先開花,后結(jié)籽”。賣布,忌敲量具。賣酒,忌搖晃酒瓶。藥鋪習(xí)俗,年初進貨先購進胖大海、大連子、意為大發(fā)大利。學(xué)徒進店,先揀萬金枝、金銀花、均取黃金、銀子意。尚有以藥名討彩頭,連翹稱和合(狀似),紅毛大戟叫大吉,茱萸呼如意,貝母稱元寶貝(狀似),桔絡(luò)叫福祿,陳皮稱頭紅,桔紅叫大紅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