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風文藝創(chuàng)作
如果你讀過我國第一部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那么,你一定想知道詩中描述的主人公焦仲卿、劉蘭芝悲劇故事發(fā)生的地點。無名詩人在自序中日:“漢未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遺,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人傷之,為詩云爾。”這最后兩句話,不僅說明此詩產生在漢末建安年問,也交待了故事就發(fā)生在廬江郡。漢末廬江郡府在今天的潛山縣,轄有舒、皖等十四縣。具體地點,經過歷代文人和專家考證認為故事就在潛山縣東南十五里地的潛、懷兩縣交界處小吏港(又名焦吏港)。在游天柱山時,若按古典文學教授余冠英、孔望,安慶師大副教授萬繩南和潛山縣的錢啟賢、李杏林同志論證的地址,可對焦仲卿、劉蘭芝的家鄉(xiāng)作一次漫游。
沿著幸福河岸向東南行去,沃野阡陌,稻谷送香,綠竹環(huán)繞的村莊,時時傳來唧唧、喔喔雞鴨叫聲,打破這田園沉寂,不知不覺地來到了梅城鄉(xiāng)的焦家園,即焦仲卿的家鄉(xiāng)。據當地的同志介紹,焦家在這里有良田千畝,焦母卻非常兇狠刻薄。劉蘭芝嫁到焦家之后,雖然是:“雞鳴人機織,夜夜不得息”的干活,可是婆婆還是說她:“織作遲,無禮節(jié)!北浦啬锛胰。臨行時焦仲卿囑她:“復來還”,她卻回答“乃更被驅遺,何言復來還。”表明了與焦家公姥斷絕關系的決心。同時把自己比做蒲葦,把焦仲卿比作盤石,說:“蒲葦紉如絲,盤石無轉移。”進一步表明了他兩人堅貞的愛情。
從詩文中來看,劉蘭芝不僅是一個能織布、裁衣、讀詩書的才女;還是一個:“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的美女。因此,她在回到娘家之后,先是縣令,后是太守托媒來為他們的兒子說親。劉蘭芝忠于愛情,守約拒婚。她母親沒說什么,可兄長卻說她:“作計何不量!北浦募。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劉蘭芝只有:“攬裙脫絲履,舉身赴青池。”以死相抗。這首濤同時也歌頌了焦仲卿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在劉蘭芝走后,他的母親要為她再娶:“窈窕艷域廓”的東家女,他卻誓死不從,而在聽到自己的愛妻投水自盡后,也徘徊于庭樹之下,“自掛東南枝”,上吊死了。相傳當劉蘭芝的尸首被送到焦家之后,焦母在百姓指責之下不敢出頭露面,由焦仲卿妹妹焦月英出面,在今天的小吏港買了塊叫烏龜墩的山地葬了?梢姡骸皟杉仪蠛显幔显崛A山傍!币彩谴_有此事。因小吏港南有李花山,北有花家崗,現在人們仍稱為這塊合葬地為烏龜墩或孔雀墳。
來到梅河與皖河匯合處,踏上竹筏就到了懷寧縣的小吏港。這是一個擁有二千多人口的小集鎮(zhèn),街道沿河而立,古色古香的木板樓房店鋪擠滿了買賣人,每天竹席的成交數就達二千多條,可謂舒席之鄉(xiāng)了,街的南頭有一巨型廣場,原建有孔雀臺、習字亭、永貞宮等許多建筑,相傳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焦仲卿、劉蘭芝就在這里看戲相會,永貞觀定情而后結為終生相戀的夫婦。人們?yōu)榱思o念這對敢于反抗封建禮教壓迫的夫妻,在這廣場上建起擁有幾十間房屋的孔雀臺。臺成方形,占地約八十多平方米,高約十余米,臺前有兩個大紅圓柱,柱上彩繪龍飛鳳舞圖案,臺的屋頂用綠色琉璃“瓦鋪蓋,金頂銅錘,飛檐翹角,氣字軒昂。臺內天花板繪制的鴛鴦,孔雀更是栩栩如生。主臺左右兩側各有樓房數問,供演員化妝和食宿之用。逢年過節(jié)都要從外地請來戲班于,唱一唱那:“仰頭相對鳴,夜夜達五更”等有關焦仲卿、劉蘭芝純潔的愛情戲文。當地的同志說在解放初期,這里還保存有《雀東南飛》戲文的手抄本。可惜這一古老建筑都在文革期間被拆毀掉,并蓋上了公社辦公室。現在人們在鄉(xiāng)政府仍然可以看到砌在墻腳下的石碑。如今小吏港的群眾見有關部門派人前來查看遺址,紛紛要求重建孔雀臺。他們說:過去游人到安慶一定要上振風塔;到小吏港一定要登孔雀臺,F在小吏港已通汽車,又是安慶去天柱山的中間站,在此小憩游覽更是一路兩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