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習俗
訂婚:一般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親,雙方依家境相似,門當戶對為佳u舊時經(jīng)雙方父母認可后,便用庚帖互換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兇。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訂婚。正式訂婚得“過紅書”,又叫“過書子”。男方請媒議聘,女方提出聘禮品種數(shù)額后,男方按商定標準,準備聘禮。聘禮多少、質(zhì)量好壞,由雙方家境而定,沒有確切規(guī)定!斑^紅書”由男方家選擇吉日,先下十封全書給女方家長,再下柬請媒人。是日男家懸燈掛彩,焚香點燭,由執(zhí)事先生書寫“求允書”,媒人帶著“敬請金諾”的紅帖和聘禮送往女家。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綠帖!斑^書子”后就可擇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請女方喝一次‘哈親酒”,雙方言定完婚日期,并分頭準備嫁娶的各項準備工作。
結(jié)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舊時男女一般在十八周歲以上結(jié)婚。婚期選擇雙日子,以求吉利;槠诙ê,女方置辦嫁妝,稱為“陪送”;親友們贈送禮物,稱為“添箱”。男方設新房,打制家具,鋪新床,辦酒席。婚期當天早上發(fā)轎,轎桿上放一只公雞隨帶四色禮,回來時,女方給一只母雞名為“跟轎雞”,表示雙雙對對,回來時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女方有送親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親的稱“上客”、“大賓”。喜轎回到男家時,新娘、新郎由賓相攙扶,雙雙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雙親,最后新郎新娘對拜。拜后,由家人在地上次遞傳送麻袋稱為“傳代”,為新娘鋪路到洞房。另有撤帳人端起放有五谷雜糧、棗子、銅錢的籮筐,口唱撤帳歌,將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頭上,直到進入洞房。再用稱桿桃開新娘的蓋頭,意為稱心如意。合禮后新娘站在床沿邊“裝新”,這時鬧房的便開始了。鬧房時還唱鬧房歌。唱詞有“看新娘、賀新郎,一進洞房喜洋洋,左腳進門生貴子,右腳進門生鳳凰”;“手打燈燭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妝,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臥鴛鴦,鴛鴦成對,鳳凰成雙”。新房內(nèi)充滿歡樂和詼諧。晚上還有“聽房”的習俗;楹蟮谝惶煨吕尚履镆来蜗蜷L輩們行見面禮,并上墳祭祖。三天夫妻雙雙回門省親,當天返回。六天娘家來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稱“回門”!
解放后,《婚姻法》頒布,實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戀愛結(jié)婚。舊時習俗大為減少,辦理婚事一般比較節(jié)約。 1980年后,結(jié)婚大操大辦,浪費嚴重,雖經(jīng)宣傳教育,但收效甚微。在婚姻上大做錢財文章,什么見面禮、允媒禮、追允禮、結(jié)婚禮、上、下轎禮;還有每逢過年過節(jié)的四色禮等。加上蓋新房、制家具、請賓客、擺闊氣,媳婦進門,少則數(shù)千元,多則超萬元。特別是農(nóng)村為娶兒媳婦,使經(jīng)濟負擔過重,給生活帶來困難。
舊時境內(nèi)還有一些特殊婚姻形式。指腹婚:由于雙方家長情深誼長,雙方內(nèi)眷同年懷孕,分娩前即許下諾言,若兩家都生男孩或女孩,則結(jié)為“干親”,孩子們以“干兄弟”“干姐妹”相稱;若一家生女一家生男則結(jié)為姻親,也叫“娃娃親”。童養(yǎng)媳:俗稱“童兒媳婦”,多因家境貧寒女方養(yǎng)活不了,說與家境較好的人家;或幼小時就收養(yǎng)下來的少女,成年后為兒媳。完婚儀式簡單,選個好日子,一大早放炮磕頭結(jié)婚,俗有“半夜放炮小磕頭”之說,一般不招待客人。童養(yǎng)媳身受舊禮教折磨欺凌,地位低下,縣內(nèi)城鄉(xiāng)譬喻有人受氣說:“像個受氣童兒媳婦。”招親:有女無兒之家,為了傳宗接代,養(yǎng)老送終,便招女婿上門,與女婚配,俗稱“倒站門女婿”。解放后政府為破除封建婚姻禮教,提倡男嫁女家。
換親:是婚姻中的一種陋習。雙方男子因家境貧困或殘疾難以娶妻,相互交換其姐妹為妻,實際上是一種對等交換的議婚形式,俗稱:“兩換親”或“親換親”。納妾:舊時貧困人家為生活所迫,將兒女賣給富家為婢,成人后為富家看中被納為妾。也有富家原配無子,娶婢為妻,名曰“二房”,解放后被取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