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的民俗
內蒙古現有鄂溫克族人口約3萬,'鄂溫克'語意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其中主要民俗有:
給布:語意為'家譜',按氏族編續(xù)。一般每隔20年召集一次氏族大會。由族長主持續(xù)寫本氏族男性青少年名單。家譜由家族長保管,不得隨意打開。每逢春節(jié),族人都向家譜敬酒叩頭,以示對祖輩的尊敬與懷念。
仙人柱:漢語稱'撮羅子',是鄂溫克獵民住的圓形帳篷。以若干根樺木桿或樺樹皮搭成框架。夏、秋季外面覆以干草蘆葦或樺樹皮,冬、春季圍蓋獸皮。門多東向或南向。數個仙人柱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許前后排列。
金勒:語意為滑雪板,以松木為原料,前端上翅。后端呈坡形,中間有一綁腳的帶子踏之行于林海雪原中或用于追擊野獸,是鄂溫克人的交通狩獵工具。
塔拉佳比:即樺樹皮船,是鄂溫克人獨特的水上交通工具。用樹條做船身架,再用樺樹皮包制,用紅松棍須縫合,針孔和接頭處用松脂摻樺皮油熬成的黑色混合油涂抹。船長約1丈8尺,高約2.5尺,腹寬約2尺,兩端尖細上翅,順水時速可達40里。
鄂溫克族的文藝
贊達拉嘎:是鄂溫克族的民間小調,山歌之類的總稱。短者數行,長者數十行,有世代流傳的,也有即興創(chuàng)作的,旋律簡潔樸素,一般不用樂器伴奏。
高樂布堪舞:即篝火舞,流行于根河市敖魯古雅游獵的鄂溫克族人中,舉行婚禮或兩個氏族的成員們歡聚時,夜晚在河邊載歌載舞,一般是7-20人手拉手圍成一圈,繞著篝火順太陽運行的方向轉動。通常是一人領唱,大家隨著邊跳邊唱。 愛達哈倆人舞:意為公野豬搏斗舞,為鄂溫克族民間流行的一種模仿公野豬搏斗的雙人舞。
烏力翁:即鹿哨,鄂溫克獵人使用的一種誘鹿工具。以木或樺皮制成哨筒,形似牛角,長2-3尺,一頭粗,一頭細,吹吸成音,若似公鹿嗚而求偶。
哄歌:是鄂溫克族人發(fā)現母牛,母羊不認識自己的犢和羔時唱一種歌,以促使母畜認仔哺乳。 鄂溫克族每年夏季都要在傳統(tǒng)慶豐收的“來闊勒”節(jié)和宗教節(jié)日敖包會上進行摔跤、賽馬等精彩的體育比賽和表演
內蒙古現有鄂溫克族人口約3萬,'鄂溫克'語意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其中主要民俗有:
給布:語意為'家譜',按氏族編續(xù)。一般每隔20年召集一次氏族大會。由族長主持續(xù)寫本氏族男性青少年名單。家譜由家族長保管,不得隨意打開。每逢春節(jié),族人都向家譜敬酒叩頭,以示對祖輩的尊敬與懷念。
仙人柱:漢語稱'撮羅子',是鄂溫克獵民住的圓形帳篷。以若干根樺木桿或樺樹皮搭成框架。夏、秋季外面覆以干草蘆葦或樺樹皮,冬、春季圍蓋獸皮。門多東向或南向。數個仙人柱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許前后排列。
金勒:語意為滑雪板,以松木為原料,前端上翅。后端呈坡形,中間有一綁腳的帶子踏之行于林海雪原中或用于追擊野獸,是鄂溫克人的交通狩獵工具。
塔拉佳比:即樺樹皮船,是鄂溫克人獨特的水上交通工具。用樹條做船身架,再用樺樹皮包制,用紅松棍須縫合,針孔和接頭處用松脂摻樺皮油熬成的黑色混合油涂抹。船長約1丈8尺,高約2.5尺,腹寬約2尺,兩端尖細上翅,順水時速可達40里。
鄂溫克族的文藝
贊達拉嘎:是鄂溫克族的民間小調,山歌之類的總稱。短者數行,長者數十行,有世代流傳的,也有即興創(chuàng)作的,旋律簡潔樸素,一般不用樂器伴奏。
高樂布堪舞:即篝火舞,流行于根河市敖魯古雅游獵的鄂溫克族人中,舉行婚禮或兩個氏族的成員們歡聚時,夜晚在河邊載歌載舞,一般是7-20人手拉手圍成一圈,繞著篝火順太陽運行的方向轉動。通常是一人領唱,大家隨著邊跳邊唱。 愛達哈倆人舞:意為公野豬搏斗舞,為鄂溫克族民間流行的一種模仿公野豬搏斗的雙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