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俗
打喪鼓是神農(nóng)架的百代民風(fēng)。其起源悠久,以至于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源于莊子妻死,鼓盆而歌;有人說秦始皇修長城,因死人太多,終于聰明地化悲哀為狂歡;有人說源于唐自蓮和尚喪妣,擊鼓以悼亡,還有一種平實可信的說法,謂打喪源自楚俗,因怕野獸糟蹋死者的尸骨,故而點起篝火,集眾敲鼓動歌唱,徹底達(dá)旦。
打喪鼓在神農(nóng)架是追悼亡人的一種特殊儀式,打喪鼓在神農(nóng)架又叫“打喪歌”、“孝歌”、“陰鑼鼓”、“跳喪鼓”、“打代思(待尸)”等。它的主要作用是親友鄰里代替死者眷屬追思亡者生前的功德,祝告亡人升天,為后代祈福,是一種常見的帶有濃厚古老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迷信色彩的喪俗。
神農(nóng)架的喪鼓歌,是與外地一脈相承的,屬于“轉(zhuǎn)喪鼓”。但是神農(nóng)架的喪鼓歌的音調(diào)更加古樸蒼涼,內(nèi)容異常豐富。天堂地獄、山川河流、鳥獸花卉、神靈鬼魂,人生世事、古史英雄,囊括萬物,無有而不涉。它不僅僅祈求神靈、超度亡魂、歌功頌德,而且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的百科全書。如《開路歌》:“一開天地水府,二開日月星光,三開上天古佛,四開人間廟堂,五開五方五地,六開閃電娘娘,七開武當(dāng)祖師,八開八大金剛,九開當(dāng)方土地,十開本地城隍!
村民認(rèn)為老年死亡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
人生在世猶如水上浮萍 光景千年恰似空中閃電 春花秋月不久 人緣已盡結(jié)發(fā)難留
自古有盛必有衰 有生必有死 哪有人生而不死 無常已到世事盡拋
勸亡者休想家鄉(xiāng) 勸兒女不必悲傷 山中哪有千年樹 人間哪有百歲郎
也許正是基于這樣的認(rèn)識,老年人死亡是天經(jīng)地義的現(xiàn)象,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因此,人死非但不悲,反視為一件喜事。視年老去世是駕赴瑤池,百年歸山。在神農(nóng)架山鄉(xiāng),凡遇親朋喪事,必請歌者擊鼓賽歌,親朋紛紛來祭,整夜打喪鼓“伴靈”、“鬧喪”。這與其說是對死者的吊念,不如說是對死者的歡迎。
雖然人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但人們畢竟愿生而不愿死。亡者也多對親人及兒女有所留戀,生者對長輩的離去也不免懷念、悲傷。如:
生存慶華屋 冷落歸山丘 隔斷紅塵十地里 白雪千載空悠悠
故后來叫飯 只見杯筷碗 山也空來水也空 青山綠水依然在 人亡千代永無蹤
孝子捧靈座 傷心痛如何 尋親親不見 先游魂魄所
前來“鬧喪”和“伴亡”的歌師為了安撫“鬼神”,慰藉生者,沖淡這種凄涼的氣氛,人們除了歌唱亡者的生平事跡之外,主要觸景生情的“隨口作歌”,以歌相嘲。如:
屋大好停喪 門大好出喪 千年出一口 萬年出一雙
什么人造屋 什么人停喪 魯班造屋 凡人停喪
千年出一口真命天子 萬年出一口護(hù)國宰相
自從今天停過后 永世萬年不停喪
所以跳喪除了亡者的家屬不歌以外,凡親友祭者均可歌唱,歌師更是“鬧喪”中的活躍人物。如果沒有歌師,就沒有鼓聲,因此,凡有喪事,喪家必寫信或派專人專程去接歌師。歌師必須常識廣博,能打鼓,會唱歌,歌唱之前要先開歌路,如:“開場開場,黃金萬兩,各位歌師都請坐,聽我愚下開個歌場!庇秩纭耙欢奈澹鹉舅鹜,未曾開歌路,要打鑼和鼓!眴蕛x多在孝家亡者靈前的孝場進(jìn)行。
走進(jìn)門來抬頭望 一盞明燈掛在孝場上
兩邊坐著唱歌郎 眾位歌師唱一聲 一夜不覺到天亮
打喪鼓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既唱亡者的生平事跡,也有規(guī)勸亡者的內(nèi)容。如:
勸亡者莫悲哀 莫把陽世掛胸懷 堯和舜帝都是死 死后之身土里埋
人生無百歲 百歲又如何 古來多少英雄輩 不免挽首困山河
打喪鼓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鬧”,因此,要擊鼓數(shù)日,歡娛賓客,賽歌也就成了喪儀中唱的重要內(nèi)容和最活躍的部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