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真山的九
清陳詩《湖北舊聞錄》介紹九真山時,著錄有董谷《九真山記》一文,董谷何時代人,不詳,文內(nèi)說他曾為漢陽郡守。董谷到九真山禱雨后大發(fā)感慨曰:“昔九華晦于漢,知于唐,雁蕩晦于唐,知于宋,又安知九真之山不知自今乎?”九真山今天真正知名了,建在那里的湖北省電視制作中心拍攝基地大大提高了它的知名度。
九真山在舊漢陽縣治(今漢陽區(qū))西南90里處,位于太白湖北岸,主峰高276米,東西延綿16公里,周圍50余公里,是武漢地區(qū)最高的山。九真山原名五藏山,因傳說有仙女煉丹于此,867年(唐咸通八年)改名為仙潛山。又因有九峰相向而峙,俗呼為九真山。
九真山的一些事物常常與“九”有關(guān)。首先自然是相向而峙的九峰。站在主峰九真山上,俯首四顧,可見群峰羅立,為龍衣、朝冠、走馬、黃鷹、陳湖、稽工、崇陽、同山等八峰,一個個皆瘦削若雕刻,婉蜒如龍蛇,遠若趨拱,近若侍衛(wèi)。游行山中,危崖深壑,萬卉盛長,草木之氣芬馥襲人,左右皆成一色,巒光欲滴,應(yīng)接不暇。
相傳在此煉丹的仙女亦是九位,她們齊踞一峰,設(shè)壇煉丹,山頂煉丹合、山下煉丹井、煉丹成功羽化升天的飛升石皆一一可指,明人趙弼有詩詠此云:
重疊峰巒千仞高,九仙棲此樂逍遙。
石壇尚有丹爐在,夜夜神光亙碧霄。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既然九真山有仙人,人們來朝拜祈福一天天多起來,于是山上有了九真廟,山下有了九仙觀。
傳說九真山下又有九泉,其水秋冬不涸,清冽可愛。于春夏或旱,郡守齋潔,請其水,輒應(yīng)。不知是古人的附會,還是時過境遷,地理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遷,今天怎么也找不出九眼泉水來。當?shù)厝苏f,只看到一泉雙井,一泉即蝦子池,水甚清澈,秋冬不涸,大旱之年,是鄉(xiāng)民飲水的來源;雙井即九真廟下約200米處的枯木井,一對井連在一起,一口井里有水,另一口井卻干涸。
甚至連山下菖蒲洞所產(chǎn)菖蒲,也是一寸九節(jié)的,其實人們拔起菖蒲數(shù)其根,最多只有六節(jié)。
九真山為什么有這些與“九”有關(guān)的事物呢?當?shù)乩辖處熗跞视釉凇毒耪嫔皆捙f》一文中作了這樣的解釋:“或許是古人想突出‘九’字,顯示此地的特色。難道不是嗎?九真山,有九個真人煉丹,九個山峰,九條泉流,連菖蒲的根也是九節(jié),可以說九真山已經(jīng)‘九’化了。在《易經(jīng)》上陽爻稱九,魏帝曹丕還說:‘九為陽數(shù)’?傊枮楣饷鳌⒓,焉得不以‘九’名之呢?對于這些‘九’,我看還是從‘極多之意,非指實數(shù)’來理解為好!边@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絕對化,有的“九”,如九峰的“九”還是指的實數(shù)。
清陳詩《湖北舊聞錄》介紹九真山時,著錄有董谷《九真山記》一文,董谷何時代人,不詳,文內(nèi)說他曾為漢陽郡守。董谷到九真山禱雨后大發(fā)感慨曰:“昔九華晦于漢,知于唐,雁蕩晦于唐,知于宋,又安知九真之山不知自今乎?”九真山今天真正知名了,建在那里的湖北省電視制作中心拍攝基地大大提高了它的知名度。
九真山在舊漢陽縣治(今漢陽區(qū))西南90里處,位于太白湖北岸,主峰高276米,東西延綿16公里,周圍50余公里,是武漢地區(qū)最高的山。九真山原名五藏山,因傳說有仙女煉丹于此,867年(唐咸通八年)改名為仙潛山。又因有九峰相向而峙,俗呼為九真山。
九真山的一些事物常常與“九”有關(guān)。首先自然是相向而峙的九峰。站在主峰九真山上,俯首四顧,可見群峰羅立,為龍衣、朝冠、走馬、黃鷹、陳湖、稽工、崇陽、同山等八峰,一個個皆瘦削若雕刻,婉蜒如龍蛇,遠若趨拱,近若侍衛(wèi)。游行山中,危崖深壑,萬卉盛長,草木之氣芬馥襲人,左右皆成一色,巒光欲滴,應(yīng)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