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民風(fēng)民俗
禮儀人情
人稱稱謂:稱父親為爸爸,稱母親為媽媽,老一輩的人中,有稱父親為大大,稱母親為娘娘的。
稱父之父母為爹爹、婆婆;稱父之祖父母為爺爺、太太;稱父之兄弟為伯伯、大伯、二爸、三大、四叔等,稱其妻為大媽、小娘娘、三媽等;稱父之姐妹為姑媽、幺姑;稱其夫為姑爹、姑爸。
稱母之父母為家爹爹、家爺、家婆婆、家婆;稱母之兄弟及其妻為舅舅和舅媽;稱母之姐妹及其妻為姨媽和姨爹。
人情往來:鐘祥自古民風(fēng)淳樸,輕利重義,朋友交往患難與共,禍福相依。有的鄰居相處融洽,日近日親,交往密切,勝過親戚,叫做“遠(yuǎn)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同時有敬師長、敬長者之風(fēng)。親友之間禮尚往來,名目繁多。時令節(jié)日、婚喪喜慶、添丁進(jìn)口、壽誕遷居,都贈送禮品、祝賀宴飲,俗稱“趕人情”或“送人情”,主人那家則稱“做事”。舊時一般以布料、糖、油條等為禮品,如今無論城市農(nóng)村,基本都以給紅包為主。
如果是參加婚禮,客人要向新人的父母道喜,常說的祝賀語為“恭賀倆嘎這哈落達(dá)心!”新人的父母也會謙遜地笑著說“把倆嘎們都幫忙操達(dá)心啦!”
參加老人的生日,一般客人會向老壽星祝福,說“倆嘎有福氣哦!”“祝倆嘎長命百歲!”
禮節(jié)應(yīng)酬:鐘祥人歷來好客,客至握手相迎,道“稀客”。客走送于門外,囑“細(xì)點(diǎn)走”、“再來玩”。留客吃飯,必有酒,俗有“怪酒不怪菜”之說,叫做“有酒無菜,客人不怪;有菜無酒,站起來就走”,意在強(qiáng)調(diào)酒的重要,并非不備菜飯,宴飲必先酒后飯,不可先飯后酒,否則便為“犯上”(“飯上”諧音)。無論菜肴多么豐盛,主人都會說“沒得么事菜的,隨意思拈達(dá)七!”飯酒必強(qiáng)勸,以客人“喝好不喝醉”為好。主人若不善飲,則請有酒量者陪客勸酒。飯也強(qiáng)添,唯恐客人不飽。
舊時,鐘祥人請客設(shè)宴,非常講究席次、座次。一般面南為上座,稱“上沿”,若房屋門不朝南,則以屋門為方位標(biāo)志,取背靠神柜、面向門者為上沿。左右為陪坐,對面為下沿。桌縫木紋要左右橫向,不得正對上沿。若同時擺設(shè)兩席以上,則正屋為首席,主要客人就座。廳屋為次席,一般客人就座。陪客的身份、輩份、年齡需與客人相當(dāng)。酒席上,如果某人不飲酒,或酒先飲完,在吃米飯前,須對在座仍在飲酒的客人說“倆嘎們慢點(diǎn)喝,我用飯陪倆嘎們的啊”。先在完飯的客人要對在座的其他客人說:“倆嘎們慢點(diǎn)七啊,我落箸的!”主人會馬上給吃完飯的客人遞煙,倒茶。如今,這些風(fēng)俗在農(nóng)村還在,但遠(yuǎn)不象舊時那么嚴(yán)格。城市因為多用圓桌,講究得就更少了。
禮儀人情
人稱稱謂:稱父親為爸爸,稱母親為媽媽,老一輩的人中,有稱父親為大大,稱母親為娘娘的。
稱父之父母為爹爹、婆婆;稱父之祖父母為爺爺、太太;稱父之兄弟為伯伯、大伯、二爸、三大、四叔等,稱其妻為大媽、小娘娘、三媽等;稱父之姐妹為姑媽、幺姑;稱其夫為姑爹、姑爸。
稱母之父母為家爹爹、家爺、家婆婆、家婆;稱母之兄弟及其妻為舅舅和舅媽;稱母之姐妹及其妻為姨媽和姨爹。
人情往來:鐘祥自古民風(fēng)淳樸,輕利重義,朋友交往患難與共,禍福相依。有的鄰居相處融洽,日近日親,交往密切,勝過親戚,叫做“遠(yuǎn)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同時有敬師長、敬長者之風(fēng)。親友之間禮尚往來,名目繁多。時令節(jié)日、婚喪喜慶、添丁進(jìn)口、壽誕遷居,都贈送禮品、祝賀宴飲,俗稱“趕人情”或“送人情”,主人那家則稱“做事”。舊時一般以布料、糖、油條等為禮品,如今無論城市農(nóng)村,基本都以給紅包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