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傣族居住
西雙版納的傣族,大多在平壩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為“干欄式”建筑竹樓。個人成分 族稱居住的樓房為“很”。
傣族對當?shù)氐牡孛、寨名的命名尤為考究。一般都是根?jù)當?shù)氐淖匀伙L光、環(huán)境特點以及歷史傳說來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語意為“黎明之城”。相傳,那是佛祖巡視到另一個地方,當?shù)氐陌傩漳贸鼋鹕牟间佋诼飞嫌铀,佛祖在高興之際,就給該地取名為勐罕(金色的地方),就是觀在的橄欖壩。有些寨名是根據(jù)自然環(huán)境特征命名的,如曼蚌,漢譯為熱水塘寨;曼永,漢譯為孔雀寨。另外,在解放前,傣族人民受封建領主制的統(tǒng)治,各個村寨要為封建領主服專門的勞役,各種勞役的名稱也成了寨名,如養(yǎng)馬寨、養(yǎng)象寨洗碗寨,等等。
傣族居住的村寨環(huán)境幽靜,寨中的建筑整齊、規(guī)則。無論村寨大小,住戶多少(多至一兩百戶,少則一二十戶),寨傍均有大河、小溪或湖沼魚塘。寨內(nèi)的房屋坐向排列整齊,掩映在綠樹翠竹之中。寨中道路寬而平坦,凡有佛寺的村寨,寺傍均有菩堤樹。住房四周,均圍著竹籬笆或木制籬笆,籬笆內(nèi)種植果樹、花木、或薪炭林(多為黑心樹)。竹樓下有一塊空曠地,即院壩。走進傣家村寨,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椰樹婆娑,檳榔挺拔,秀竹擺著纖細的腰肢,香蕉搖著巨大的綠葉。寨內(nèi)流水潺潺,百花爭艷,百鳥齊鳴,猶如迷人的熱帶山鄉(xiāng)畫,恰似優(yōu)美的邊寨詩令人留連忘返。
西雙版納的傣族竹樓屬于“干欄式”建筑。竹樓這一名稱,不是傣族俗稱,而是人們對傣族住房的專稱。解放前,西雙版納境內(nèi)的山竹蒼翠如海,生活在竹海中的傣族人民無錢蓋高樓大廈,再加之當?shù)貧夂驖駸,就只好就地取材,用竹子作建房材料,整個樓房全是竹子結構:竹柱、竹圍墻、竹樓楞、竹椽子、竹樓板、竹樓梯、竹瓦蓋屋頂。于是,人們就稱為竹樓。解放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房材料已發(fā)展為木、磚、瓦頂結構(只有少數(shù)是竹木、茅草頂結構)。雖然建筑材料不一樣了,但建筑形式仍然保持了竹樓的特征。所以竹樓這一稱呼就一直沿襲下來,成為一種專稱!
傣族稱居住的樓房為“很”,這是由“烘哼”演變而來的。“烘哼”意譯為“鳳凰展翅之勢”。相傳,在遠古時代,傣家人沒有住房,而是棲身于山洞或深山老林。后來,有一個名叫帕雅桑目蒂的人,用樹葉、山草建蓋了一間平頂草房,但一遇雨天就無法居住。一天,正當帕雅桑目蒂為建房苦腦之時,一只美麗的鳳凰冒著風雨飛來,鳳凰楊起雙翅,呈“人”字形,當鳳凰低頭拖尾時,人字形的雙翅恰好被蒙住,鳳凰淋雨之勢,地上,恰似一座兩層樓房的造型。于是,帕雅桑目蒂從中受到啟示,按鳳凰淋雨之勢,用竹木蓋成如今這種高腳住房。這種樓房,既能避雨防潮濕,又能防野獸,他就給這種樓房取名為“烘淳”,一直傳給后人! ∪藗?yōu)榱藨涯钆裂派D康伲选昂婧摺备拿麨椤昂芘裂派D康佟。后來,隨著住房形式的不斷改進,人們便把各種式樣的竹樓通稱為“很”!
解放前,在等級森嚴的傣族封建領主制的影響下,傣族中,人有等級之分,住房也分等級。傣族地方有著“很牌抱來們很召”(意譯為百姓之屋應與官家住樓有區(qū)別)的古老規(guī)定。那時候,領主的住室稱為“喝召”!昂日佟睂挸ǜ叽,木柱多達一百根以上,木梯分為兩層,都在10級以上。而貧民百姓的住室,木柱只能限在40根以內(nèi),梯子也不能超過9級。 寡之人,則大多只能住3級樓梯的矮房。就是一個家族中,分家立戶的子女的住房,一般也不能超過父母的住房。那時候,在一個家族內(nèi),傣家人居住的“很”,主要有三種形式(也可說是三種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