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大自然神韻的傣族古樂
貝葉古樂,系西雙版納傣族古老的傳統(tǒng)音樂,包括民間古今傳唱的民歌樂、歌舞樂、贊哈樂三個大類。民歌樂,包括傣語稱為甘哈嘿尚、浪笙、甘哈賽叮、哈蒿多、甘哈魯玩等諸種。
贊哈樂,又稱甘排,意為敘述故事的歌曲,所唱內(nèi)容往往是古代的傳說、故事、典故、敘事長詩,唱詞中既有人物又有曲折的情節(jié),引人入勝,令聽者著迷。甘排大多有傳唱抄本,如《召樹屯》、《千瓣蓮花》、《維先打拉》等。這種歌曲,主要由訓(xùn)練有素的贊哈(歌手)演唱。演唱時,用竹宓伴奏。
歌舞樂,傣語叫做甘凡,是一種一邊舞蹈一邊演唱的歌,具有詩、歌、舞三位一體的古代原始藝術(shù)特征。這類歌調(diào)主要有《依臘灰》和《軟蘇》。 西雙版納傣族的東器,有打擊樂器、吹管樂器、拉弦樂器三大類。打擊樂器,主要有鼓、芒鑼、镲、嘎拉薩、玎罷 等。
光妥,有些地方稱為光克,由于形似象腿,又有象腳鼓一名。這種上端粗圓,下端細(xì)小,底部呈嗽叭花狀,僅粗圓的上端蒙有鼓面,鼓身上纏有系著鼓面的皮帶,供調(diào)鼓面松緊使用。鼓上安有一條綴滿彩色流蘇等裝飾物的挎帶,供演奏者挎于肩上表演。由青壯年男子挎在肩上演奏象腳鼓舞。演奏時用酸蜂蠟或糯米飯粘在鼓面中心調(diào)試音色效果,用右手指、掌或拳敲擊鼓面,左手扶著鼓面邊沿以指拍擊鼓沿作配。
鑼,傣語稱為“逛”,有“逛宰”(??鑼),“逛刮”(中鑼)、“板”(小銅鑼)和排芒諸種。镲,傣語稱為相,分大、中、小三種。大者叫鈸,邊薄而寬;鈸與镲均為形狀一致、大小相等的兩片,以互擊而發(fā)聲。
嘎拉薩,是用金屬片組裝的打擊樂器。這種樂器通常用15片雀鋼片組成兩組完整的八度音,用細(xì)線將帶眼鋼片穿成串,吊在一個無底的船形琴架之內(nèi),輕敲鋼片而獲得音色各不相同的八度雙音和各種悅耳曲調(diào)。嘎拉薩僅宣慰使司司署有置,各勐土司前來晉見宣慰使或是有人入使司司署敬獻(xiàn)禮物時敲擊,借以宣染氣氛。
吹管樂器,主要有必、巴羅、 杜、懷尚、拐。
拉弦樂器僅有玎琴。多用牛角和椰子殼做琴筒,因此又有牛角琴之稱。是青年人心愛的樂器之一,小伙子串姑娘時,多用玎琴拉奏情歌向姑娘求愛。
貝葉古樂,系西雙版納傣族古老的傳統(tǒng)音樂,包括民間古今傳唱的民歌樂、歌舞樂、贊哈樂三個大類。民歌樂,包括傣語稱為甘哈嘿尚、浪笙、甘哈賽叮、哈蒿多、甘哈魯玩等諸種。
贊哈樂,又稱甘排,意為敘述故事的歌曲,所唱內(nèi)容往往是古代的傳說、故事、典故、敘事長詩,唱詞中既有人物又有曲折的情節(jié),引人入勝,令聽者著迷。甘排大多有傳唱抄本,如《召樹屯》、《千瓣蓮花》、《維先打拉》等。這種歌曲,主要由訓(xùn)練有素的贊哈(歌手)演唱。演唱時,用竹宓伴奏。
歌舞樂,傣語叫做甘凡,是一種一邊舞蹈一邊演唱的歌,具有詩、歌、舞三位一體的古代原始藝術(shù)特征。這類歌調(diào)主要有《依臘灰》和《軟蘇》。 西雙版納傣族的東器,有打擊樂器、吹管樂器、拉弦樂器三大類。打擊樂器,主要有鼓、芒鑼、镲、嘎拉薩、玎罷 等。
光妥,有些地方稱為光克,由于形似象腿,又有象腳鼓一名。這種上端粗圓,下端細(xì)小,底部呈嗽叭花狀,僅粗圓的上端蒙有鼓面,鼓身上纏有系著鼓面的皮帶,供調(diào)鼓面松緊使用。鼓上安有一條綴滿彩色流蘇等裝飾物的挎帶,供演奏者挎于肩上表演。由青壯年男子挎在肩上演奏象腳鼓舞。演奏時用酸蜂蠟或糯米飯粘在鼓面中心調(diào)試音色效果,用右手指、掌或拳敲擊鼓面,左手扶著鼓面邊沿以指拍擊鼓沿作配。
鑼,傣語稱為“逛”,有“逛宰”(??鑼),“逛刮”(中鑼)、“板”(小銅鑼)和排芒諸種。镲,傣語稱為相,分大、中、小三種。大者叫鈸,邊薄而寬;鈸與镲均為形狀一致、大小相等的兩片,以互擊而發(f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