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的婚姻結構為一夫一委制。一般不與外族通婚,在本民族內亦多系同一支系互結姻親,但同宗不得開親。過去,仡佬族的婚姻多行“親上加親”的姑表婚。甥女多為舅之兒媳,據《安平縣志》卷五記載:“婚姻先外家。凡姑之女定為舅媳;蚓藷o子,必婚于他舅及舅族之遠者”。同時也有舅家女兒嫁至姑家為媳的。明清以來,仡佬族的男女婚姻受到封建意識影響,多由父母包辦,甚至有指腹為婚者。當然,男女通過自由戀愛締結婚約的也不少,如遵義仡佬族青年男女春節(jié)期間上山或到“耍房”對歌,大方仡佬族男女青年到大巖洞內對歌或玩耍。通過社交活動增進了解,加深情誼。確定戀愛關系后,各自稟告父母,再由男方央媒提親締結婚約。
平壩縣仡佬族說親。由謀人帶著男方生辰八字,提公雞1只、酒3斤去女方家。女方父母以酒飯相待.并以女方八字與男方八字相對,如雙方八字不相克,即為之“訂親”。男方擇定婚期之后,以二少年抬著酒肉,在媒公、媒婆帶領下去女家告知結婚日期,叫“訂日子”。屆時迎親。新娘在兩位姑娘陪同下過門,在鞭炮聲中來到婆家。此時,新郎及其親屬皆回避,由親戚代為迎接。待新娘將所帶歷書、鐵鎖、五谷、鹽茶等物放置堂屋神龕上,并拜過祖先之后,新郎、新娘才見面。宴飲時,送親者及證婚的三位女客單獨在一桌,須站著吃。第三天晚餐后,賓客于室內對歌。次日,新娘在親者陪同下返回娘家?鸵黄鹕恚魅藙t以方盤盛兩盤菜,提一壺酒,邊唱歌,邊敬酒,用退著走的方式送客人至大門。
松桃縣的仡佬族男女訂婚較早,年及五六歲或七八歲,男家即托一親族作媒,帶著衣,襪、肉、糖、鹽、茶等物,分成12包作為訂親禮送去。此后,每逢女方家老人過生日或患病時。男方聞訊,即攜肉、糖等食物前往探望,稱為“行走”。待男女成年后,男方抬著上述禮物12封加上糯米粑2盆、米1盆放置女家神龕前桌上,放鞭炮,燒香紙供祖,謂之“裝香”。逢雙月,擇定婚期,請親族攜帶酒、肉、香紙、鞭炮及禮錢交給女方父母,告知婚期,名日“報日子”。屆時,由新郎親屬、媒人等數十人抬著禮物、敲鑼鼓、吹嗩吶、放鞭炮前往接親,新娘家則盛情款待,留宿一夜。新娘兄長背新娘至堂屋中,房族女子圍唱伴嫁歌。歷數小時,媒人分給歌者每人幾顆針作為酬贊,其兄復背新娘回臥室。背著行走時,新娘頭上打傘,使之“不見天地”。次日清晨,吃“分離飯”,又背面蓋青帕的新娘上轎,以背帶、帕子等遮圍轎門。至新郎家門前,道士先生捉雄雞一只,酒一杯對著轎子撒米念咒,兩位福壽雙全老婦于鞭炮聲中扶新娘下轎。新娘上打傘,下墊升入堂,向神龕作一揖即引人臥室。下午新娘出至堂屋拜祖、拜公婆、至親與媒人,而后復入臥室。夜間筵席上擺有豬腰、豬肝等物,由有威望的家族長老于席間講授夫妻和睦相處、孝敬公婆、友愛姑叔、應對禮節(jié)并注意勤勞等禮節(jié),至此婚禮即告結束。三天或半月后回娘家,在娘家小住數日后,由新郎接回。貞豐縣仡佬族央媒說親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半這一天。
道真縣仡佬族于婚前男女不得見面,結婚當日新郎不去迎親,若新郎外出未歸,可由其妹代行拜堂。
大方縣仡佬族男女青年于春節(jié)期間燃篝火排坐對歌、談次去提親,往往被姑娘父母以姑娘年幼婉言拒絕,直到第三次才得到應允。姑娘父母允諾婚事后,小伙子家以白布1塊包新衣兩件,與紅傘1把捆在一起由煤人斜背著,另帶布兩尺、酒兩壺、面條兩斤,偕同小伙子父親去姑娘家“插毛香”認親,將禮物面交姑娘父母。次日,姑娘父母邀請至親陪客宴飲,捉雌雄雞各1只烹調為肴,取雄雞左腿及雌雞右腿看雞卦,以雞腿骨上黑斑多寡定吉兇?串,用線穿母雞腿交男方為允婚憑據。雞腿所穿線的條數及顏色,表示接親時男方須按相同數量、顏色的布疋為婚禮。公雞腿則留存女方家。結婚時,迎親者將哭泣的新娘扶至堂屋,娘家以雞酒、飯及馬匙(長柄小木杓)一只置桌上祭祖。祭畢,收供物入背籮,背到婆家作為婆家祭祖宗用。接親與送親者皆為雙方親屬。新娘至婆家門前,須穿過泡木叉上的繩子。送親者立于門外,隔著放有果子的方桌與門內的歌手對歌。每對答完一段,雙方舉杯飲酒一杯。對唱約一個時辰后。由一對兒女雙全的老夫婦扶新娘跨過斜靠于門坎上的篩子進入堂屋,送入側屋內輪番喝咂酒。酒為兩壇,每次兩人對喝。夜間,男女主客雙方對歌歡唱。三天后,新郎以豬腿1只、飯1籮獻祖,祭畢,祭物裝人背簍背出門,陪同新娘回娘家。走至半路由預先請來幫忙的人代之背著走一段路程,又由娘家派來的人接替背至娘家。娘家以之烹調宴請賓客。其后兩三天,婆家備辦酒、面條等送嫁,將新娘接回,開始過夫妻生活。孩子臨盆由產婦自己接生。先以一碗酒祭祖,再以水澆火炭以其蒸汽薰剪刀消毒剪臍帶。洗滌、包裹嬰兒全是產婦自己動手。滿三朝。上午宰雞煮熟置于床旁炕板上,斟酒三杯祭祖,產婦抱嬰兒端坐床上,由父親給孩子取奶名。下午,女婿背米酒、燒酒各一壇去娘家報喜。娘家取雞、蛋、米等裝滿一背籮獻祖之后,讓女婿背回給產婦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