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與其他民族語言
四川方言
四川話在西南地區(qū)有很大的影響,屬于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的一個分支,語音、詞匯、語法等和普通話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點,而以語音方面的差異最大。四川話語音系統(tǒng)共有20個聲母、36個韻母、4個聲調(diào),還有韻母兒化現(xiàn)象。 聲母四川話有20個聲母,總數(shù)比普通話少。只有舌尖前音,沒有舌尖后音。[n]與[l]不分等特點。韻母四川話有36個韻母,總數(shù)比普通話少。
聲調(diào)四川話通常有陰平、陽來、上聲、去聲4個聲調(diào),古入聲字絕大多數(shù)歸入陽平調(diào)。4個聲調(diào)的調(diào)值分別為55、21、53、213,在條目中,本館以1、2、3、4分別表示。 名詞 名詞約占四川話方言條目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特點是其與普通話的詞干相同,詞綴不同。四川話常在名詞后加“子”、“巴”等詞尾構成方言。
動詞
四川話的普通話差異較大,有的與普通話的動詞貌似相同,但詞義和使用范圍不同;有的由于語音和詞義不同。四川話中動詞一般不用重疊式。短暫動作常用動詞后面加“一下[i21 xa213]”來表示,例如“轉(zhuǎn)一下”、“看一下”,不用“轉(zhuǎn)轉(zhuǎn)”、“看看”。
形容詞
四川話里的形容詞,有的用特有的方言字來表示,如莽[man55](意:傻、憨、身材粗壯等)。有的借用普通話中的同音字,如湯水[tan55 suei53]。四川話中形容詞的生動形式相當豐富,在形容詞詞根的前后都可加單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詞綴構成生動形式,表達各種不同的狀態(tài)、感情色彩。如“瓜(傻)”,除了“瓜稀稀”,還常說“瓜不稀稀”、“瓜眉瓜眼”、“瓜眉日眼”等形式。
代詞
四川話的代詞主要有哪個[na53 ko21](誰)、啥子[sa213 ts53](什么)、哪陣[na53 tsen213](什么時候)、咋個[tsa21 ko213]、啷個[nan53 ko213](怎么)等。 量詞 四川話的物量詞,如: 匹:一匹瓦、幾匹肋巴骨。 坨:一坨錢(一萬元)、一坨線。 動量詞,如: 道[tau213](遍、次):他試了一道又一道。 副詞 四川話表示程度的副詞較多,如: 多[to55]:她對你多巴適的。 飛[fei55]:飛辣。 焦[tciau55]:焦苦。
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北、東、南、東南、西、中部6全方言。四川彝族分布在涼山州、攀枝花市、樂山市、甘孜州、雅安地區(qū)、宜賓地區(qū)有關各縣,主要講彝語北部方言。使用彝語的人口約有150多萬。彝語外來詞占一定比例,其中漢語借詞校多。
彝文舊稱羅羅文或倮文,史書上又彝文。各地的字數(shù)多少不同。四川彝文字數(shù)1萬余個。1980年國務院批準使用四川省涼山規(guī)范彝文常用字數(shù)為21150多個,是表音文字,現(xiàn)已在教科書,廣播、書刊、報紙、公文上大力推行。規(guī)范彝文已進入彝區(qū)中、小學使用。
藏文7世紀上半葉圖彌三菩扎參照當時梵文創(chuàng)制。屬拼音文字,由30個表示輔音的字母和4個表示元音的符號構成。書面語和現(xiàn)代口語有一些距離。自左向右橫寫。讀音和各地方言有對應規(guī)律,各地都可拼讀,故能成為藏共同使用的書面交際工具。歷史上曾用藏文撰寫和翻譯過大量書籍,對藏族文化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四川省出版有藏文雜志、報刊,開辦有藏語語文專業(yè),甘孜州和阿壩州有藏文學校。藏文教學已進入中、小學。
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wèi)藏、安多、康三個方言。四川省有安多和康方言,安多方言分布在阿壩州的一些縣,康方言分布在甘孜州和涼山州的木里縣。全省使用藏語的人口約65萬。有較豐富的借詞和仿制詞。
羌語屬漢藏語系藏頃語族羌語支。羌語分布在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以及北川、丹巴等縣部分地區(qū)。黑水縣部分藏族操羌語。使用羌語的人口約134200人。分為南部和北部兩種方言。南部方言有聲調(diào);北部方言沒有聲調(diào),但有較為豐富的復輔音韻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