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歌載舞-彝族火把節(jié)
火把節(jié)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并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斗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火把節(jié)”對彝族同胞來說,如同漢族的春節(jié)一樣,特別隆重。彝族人有句諺語:“火把節(jié)沒有看錯了的,彝族年沒有過錯了的”。其所以在彝族人心目如此重要,是因為有個古老的神話傳說:“火把”保住了彝族人的家園,帶來了彝族地區(qū)的年年豐收。
如今的“火把節(jié)”,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既有彝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濃郁的地域民俗風情;鸢压(jié)的內容一般有:斗牛、斗羊、斗雞、選美、賽馬、摔跤、跳“朵落荷”(即跳達體舞)、對歌、火把游行等等活動。
點火把,是火把節(jié)里最隆重的一項活動。節(jié)日到來之前,人們從山上砍回箭竹或割回蒿草,曬干扎成火把。一家有二個孩子的扎七支火把,每個孩子三把,父親一把。火把節(jié)頭一天傍晚,父親在自己的火塘為長子或長女點燃火把后,讓其帶出家門,為等候在壩子上的弟妹們點火。然后,各家的小男孩、小女孩,“惹布子”、“阿咪子”就集體到其它賽子可以看得見的山坡上去,比賽哪個寨子最先點燃火把。各村寨有約定俗成的草場、壩子,那里有堆碼好的一堆堆柴禾,人們點燃火把在村寨田野山坡上游行后就來到這里,點燃篝火,舉著火把,圍著篝火唱歌、跳舞、飲酒……盡情歡樂,通宵達旦。遠遠望去,火把游曳,篝火閃爍,笑聲、歌聲、鼓點聲融在一起,正如元代詩人文璋甫詩所描繪:“云披紅日怡含山,列炬參差競往還;萬朵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間”。
火把節(jié)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并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斗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火把節(jié)”對彝族同胞來說,如同漢族的春節(jié)一樣,特別隆重。彝族人有句諺語:“火把節(jié)沒有看錯了的,彝族年沒有過錯了的”。其所以在彝族人心目如此重要,是因為有個古老的神話傳說:“火把”保住了彝族人的家園,帶來了彝族地區(qū)的年年豐收。
如今的“火把節(jié)”,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既有彝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濃郁的地域民俗風情。火把節(jié)的內容一般有:斗牛、斗羊、斗雞、選美、賽馬、摔跤、跳“朵落荷”(即跳達體舞)、對歌、火把游行等等活動。
點火把,是火把節(jié)里最隆重的一項活動。節(jié)日到來之前,人們從山上砍回箭竹或割回蒿草,曬干扎成火把。一家有二個孩子的扎七支火把,每個孩子三把,父親一把;鸢压(jié)頭一天傍晚,父親在自己的火塘為長子或長女點燃火把后,讓其帶出家門,為等候在壩子上的弟妹們點火。然后,各家的小男孩、小女孩,“惹布子”、“阿咪子”就集體到其它賽子可以看得見的山坡上去,比賽哪個寨子最先點燃火把。各村寨有約定俗成的草場、壩子,那里有堆碼好的一堆堆柴禾,人們點燃火把在村寨田野山坡上游行后就來到這里,點燃篝火,舉著火把,圍著篝火唱歌、跳舞、飲酒……盡情歡樂,通宵達旦。遠遠望去,火把游曳,篝火閃爍,笑聲、歌聲、鼓點聲融在一起,正如元代詩人文璋甫詩所描繪:“云披紅日怡含山,列炬參差競往還;萬朵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