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社會風俗—方言、諺語
第一節(jié) 方 言
秀山地方漢語言屬川東南方言區(qū),與鄰縣差異不大。但秀山方言也有自己的特色。從語音上看,比較突出的是缺“l(fā)e”,如“葉”讀“yi”,“別”讀成“bi”,“帖”讀成“di”,“烈士”讀成“力士”,“切菜”讀成“奇菜”。有時把有l(wèi)e韻母的“e”換成an ,如“滅”,讀成“綿”,“黑”讀成“咸”。在宋農(nóng)、龍池、洪安等地,f、h不分,把“開會”讀成“開費”!包S花”讀成“房發(fā)(fā)”,“飛機”讀成“灰機”,此外還將“同志”讀成“懂志”,“板板橋”讀成“擺擺橋”,“秀山”讀成“秀沙”等等。解放后,通過普通話的推廣,在廣大青少年中發(fā)音已逐步趨于規(guī)范。
此外,還有一些殘留的漢語古詞發(fā)音及客家話語。如“吃飯”說成“其飯”,“隨時”說時“徐時”,“詳細”說成“強細”,對兒子呼為“仔”。
因民族及地緣關系,縣內(nèi)有不少獨特的方言土語,并世代相傳。
指地點的詞:將這地方、那地方說成這王子、那王子;這堂、那堂、這堂果、那堂果;這個郎場、那個郎場。
疑問詞:“什么”讀成“咱個、懶樣、晃子”。
語尾詞:清溪地區(qū)的“薅”,梅江地區(qū)的“打”,溶溪地區(qū)的“得”。如說:他是昨天來的“薅”,今天趕場“打”,吃飯沒“得”。
稱謂詞:把(bà)(祖母)、滿(叔)、牙(父親)、仔(兒子)、老仔仔(老頭子)、老漢(父親)、爹(父親)、大爺二爺(大哥二哥)、姥姥(小兒子、弟弟)、毛弟(弟弟)、女花子(少、幼女,含貶義)、老把把(bà)(老年婦女)、屋頭人(妻子)、外頭人(丈夫)、男邊家、女邊家(指男人女人)、農(nóng)會(指男子)、棒老二(土匪)、墨老殼(賊盜)、火老二(富豪人家)、油頭(討厭的人)、岔巴、千番人(多指婦女說話不得體或愛撥弄是非)、二路客、二氣客、壞(讀上聲)客(指行為放蕩、粗魯?shù)哪腥?。
數(shù)量時限詞:一凱兩凱(即一個兩個之意)、一哈哈(一下子)、一港港(一會兒)、二天(以后)、煞果(結果、最后)。
表動作的詞:歹飯(吃飯)、歹魚(捉魚)、抬(拿)、拉坡、拉樹(拉即爬之意)、拿牛、灑牛(犁牛)、弄(平聲)來扯(故意無理糾纏)、敘毛(開玩笑)、扯談(閑談)、彎栓(挑剔、作弄人)、經(jīng)佑(服侍)、宵夜(吃夜宵)、充殼子(吹牛)、車街、車馬路(逛、游之意)、搭充嘴(罵旁人搭話)、麻光子石(哄騙之意)、吼(吵鬧)、做高、問高(做完、問遍之意)、落獨(在最低層、在最后)。
表事物名稱時間的詞:房干(房間、臥室)、叫居子(蟋蟀)、格蚤(跳蚤)、牯牛(公牛)、沙牛(母牛);少午(中午)。
形容事物的:點兒嘎、點兒屎、點點嘎(指少或小)、厚點(密點)、扎石(惱火)、歹毒(指力大或手段兇狠毒辣)、樓餿(骯臟)、叫口(厲害)、曲媽黑(很黑)、青怪怪的(很青)、烏季季的(烏色)、粗卡卡的(很粗)、綠瞎瞎的(很綠)、黃芹芹的(很黃)、青痛(很痛)、刮苦(很苦)、刮酸(很酸)、噴香(很香)、肥聾聾的(很肥)、圓糾糾的(很圓)、飛燙(很燙)、傷胃(傷腦筋、慪氣)、遭孽(可憐)、狡靈(靈敏)、茍夾(吝嗇)。
第二節(jié) 諺 語
一、農(nóng)事及氣象
兩春夾一冬 十個牛欄九個空 (春耕早)
雨水有雨莊稼發(fā) (預示風調雨順)
春分秋分 晝夜平分
清明要明 谷雨要淋
清明斷雪 谷雨斷霜
立夏不下 犁耙高掛 (天旱)
小滿不滿 干斷田坎 (天旱)
芒種夏至天 走路要人牽 (路滑)
不怕立秋晴 就怕秋后淋
處暑一天光 八月干死老青杠 (秋旱)
白露無雨 百日無霜
小雪雪滿天 來年是豐年
大雪積滿雪 來年好谷麥
云跑東 一場空 云跑南 雨成團
早霞夜雨 夜霞火起 (天晴)
山罩雨 河罩晴
先打雷 后吹風 有雨也不兇
天黃有雨 地黃必晴 人黃有病
一日黃沙三日雨 三日黃沙九日晴
蜻蜒飛屋檐 有雨在眼前
上看初三四 下看十五、六 (預測天氣變化)
月亮打傘 曬破田坎
十月無霜 碓頭無糠 (欠收)
十年難逢金滿斗 百年難逢歲交春 (指正月初一恰逢立春日,民間認為是吉祥)
六月三場雨 遍地是黃金
雷公先唱歌 有雨也不多
煙霧不出門 必確雨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