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客家風情 哭啼辦喜事
一方山水一方人。每到異鄉(xiāng),如果僅僅游山玩水,沒有了解當?shù)氐娜,沒有欣賞當?shù)氐母栉,沒有學兩句當?shù)氐耐琳Z,便會留下遺憾。以肝腸欲斷的哭啼迎接喜慶的出嫁,以快樂的歌舞慰藉死去的亡靈,這是土家風俗。而客家人的梅州則總讓我想起黑白片里的廣州。以肝腸欲斷的哭啼迎接喜慶的出嫁,以快樂的歌舞慰藉死去的亡靈,男人跳茅古斯舞時腰上扎一根象征生死崇拜的“精魯棒”,九重十二層的沖天樓卻沒有一根釘,這就是土家族,一個獨一無二的民族。
張家界土家風情園,位于張家界市區(qū),離飛機場2公里,離張家界森林公園20公里。入張家界風情園,你可在九重天世襲堂領(lǐng)略到土家建筑的精華,然后聽聽哭嫁、欣賞土家祭祀、茅古斯舞,這個居住在深山里的土家民族的風情你便可領(lǐng)略一二。 哭哭啼啼辦喜事
“遠望故里盼歸期,歸來又能知幾時?門前小河長流水,女兒眼淚長長滴。”新娘在上花轎之前,已哭得聲音嘶啞,兩眼紅腫。其凄其痛,恰如生離死別?藜薏⒉皇峭良易逅氂,漢、藏、彝、壯、撒拉等民族都有哭嫁的婚俗,但以土家族最為隆重及典型。
土家族的哭嫁一般從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開始,也有的前半個月、一個月甚至三個月就已揭開了哭唱的序幕。不過,開始時都是斷斷續(xù)續(xù)進行的,可以自由地哭。親族鄉(xiāng)鄰前來送禮看望,誰來就哭誰,作道謝之禮節(jié)。
到了出嫁前的晚上,則是哭嫁的高潮。新娘的爹娘邀請親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也是土家族哭嫁的獨特形式。這段時間的哭唱必須按著傳統(tǒng)禮儀進行,不能亂哭。順序一般為:“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頭”、“哭祖宗”、“哭上轎”等,內(nèi)容主要哭訴自己的身世和難舍親人的離情別緒,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和親友善待之情,還有哭罵媒人和勉勵新娘的內(nèi)容。
土家姑娘很重視哭嫁,從十二三歲開始,她們就從陪哭中逐步學會哭嫁,有些父母還請來教哭的大娘當老師。誰哭得聲音嘶啞,誰哭得兩眼紅腫,誰哭得時間最長,誰就是有才有德。 歡歡喜喜送亡人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巴文化也被稱為巫文化,一談到巫一般人就想到跳喪,“熱熱鬧鬧送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這就是土家人豁達的生死觀。
山寨里,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請歌師傅打喪鼓。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大作,鞭炮陣陣。喪鼓一響,相鄰數(shù)寨齊來奔喪。所謂“聽見喪鼓響,腳板就發(fā)癢,人死眾人哀,不請自己來”。靈堂上的舞者,每人手執(zhí)一件樂器,由掌鼓師指揮。鼓聲一起,奔喪者幾人一組,踏著鼓點,合著唱詞,在靈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喪”。節(jié)奏明快,氣氛熱烈;唱詞有歌頌亡人的,有贊美愛情的,有唱歷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動物植物的,有猜謎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
土家人跳喪,一為死者歌功頌德,二為安慰死者家屬,“跳喪”是情誼的象征,“把不起耙把送不起錢,跳一夜喪鼓送人。
一方山水一方人。每到異鄉(xiāng),如果僅僅游山玩水,沒有了解當?shù)氐娜,沒有欣賞當?shù)氐母栉瑁瑳]有學兩句當?shù)氐耐琳Z,便會留下遺憾。以肝腸欲斷的哭啼迎接喜慶的出嫁,以快樂的歌舞慰藉死去的亡靈,這是土家風俗。而客家人的梅州則總讓我想起黑白片里的廣州。以肝腸欲斷的哭啼迎接喜慶的出嫁,以快樂的歌舞慰藉死去的亡靈,男人跳茅古斯舞時腰上扎一根象征生死崇拜的“精魯棒”,九重十二層的沖天樓卻沒有一根釘,這就是土家族,一個獨一無二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