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公
朱文公即朱熹,閩南民間稱來熹公。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祖籍安徽黎源(今屬江西),定居建陽。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農(nóng)歷九月十五日,卒于宋寧宗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九日,葬于建陽唐石理大林谷(今黃坑鄉(xiāng)后塘村)。
朱事家道貧困,父親早亡。5歲入學,受學于父親的好友胡憲、劉勉之、劉子暉。18歲貢于鄉(xiāng),次年中進士。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任泉州府同安縣主簿。后罷歸,從延平李侗學。李侗之師為羅從彥,羅從彥之師為楊時。而楊時則是二程的弟子。二程的理學,朱熹是經(jīng)過李侗繼承下來的。
在朱熹的一生中,為官9年,其余都是鉆研學術(shù)、著書立說、講學論道的。就是在他為官期間,也是用相當大量的精力于講學傳道。一生著述70多部,凡460卷。創(chuàng)辦書院27所,17生達幾千人。著名學者錢穆先生曾在他的《子新學案?朱子學提綱》中提到:'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fā)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曠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堪與倫比!熳俞绕鹉纤,不僅能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并亦可謂其乃集孔子以下學術(shù)思想之大成!杂兄熳,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學,乃重獲新生機,發(fā)揮新精神,直迄于今。'
這位偉大的人物長于閩,仕于閩,其門人亦多為閩人,其學稱閩學,在福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而深刻的。
他在同安'三年之績,有百年之思'。他為官清正,儉樸安貧,注重教育,興文盲賢,不但為同安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培養(yǎng)了許多人才,而且身體力行,移風易俗,使同安成為'海濱鄒魯,文教昌明'之地。當他秩滿離去,百姓直送到南安同安交界的小盈嶺,扳轅不忍離,迄今仍有'扳轅石'志之。
因此,明清兩代,福建各地,特別是廈門,所建朱子祠相當多。有的在孔廟內(nèi)另建一詞,有的則設(shè)于書院內(nèi)。各地書院幾乎都記朱子。廈門舊時有玉屏書院、紫陽書院、衡文書院、鷺津書院,皆設(shè)朱子像,春秋二祀。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玉屏書院,院內(nèi)先是建文昌殿、萃文亭,供奉朱文公。乾隆十六年,又蓋集德堂,供奉朱文公。所有生員學童,每月皆要把拜朱文正公。書院則每年春秋二祭。'每條用豬羊各一,祭席四筵。凡與條者,本籍皆分昨、'可見是相當隆重的祀典。
廈門的紫陽書院,原在西門外朝天宮處,后來移到廈門港。規(guī)模雖然不及玉屏書院,也曾辦得轟轟烈烈,同樣設(shè)朱子像,每年春秋祭祀。在廈門市同安區(qū),更有許多歷朝所建的朱子祠,及朱熹的文物遺跡。元至正十年,知縣孔公俊在朱熹曾居住過的'畏壘庵'修建了文公書院。明嘉靖年間,理學名宦林希元又把書院遷至當年朱熹披襟行吟的大輪山梵大寺后。中堂立朱熹石刻神像,左右以其高徒許順之、呂大奎內(nèi)先生配祀,'來學者常數(shù)十人,莫不遵行文公之教'。(洪朝選《隆慶二年五京筑仰上亭記》)在梵天寺后,至今還可以看到明代學人所建的仰止亭、瞻亭,以及清代的'紫陽過化'、'鄒魯遺風'等摩崖石刻。
在同安梅山寺左,也有清代建的朱子祠。祠中有一副聯(lián):'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氣運,一千余年著述未附斯文。'相當概括地綜述了朱熹一生。
正如所有的歷史人物都有其歷史局限性,朱熹也有其鼓吹封建禮教的一面。這是不應苛求于前人的。民間對朱文公的崇拜,對于重學尊師,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有其積極的意義,這是應該予以肯定的。近年閩學興起,對朱子的崇敬化作了對其思想遺產(chǎn)的深入研究。學術(shù)界對朱子的研究正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海峽兩岸有關(guān)的學術(shù)交流也開始了新的起步。這對反思傳統(tǒng),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改革開放,顯然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朱熹公若上天有知,當會比舊時享春秋二祭的牲禮更為欣慰!
朱文公即朱熹,閩南民間稱來熹公。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祖籍安徽黎源(今屬江西),定居建陽。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農(nóng)歷九月十五日,卒于宋寧宗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九日,葬于建陽唐石理大林谷(今黃坑鄉(xiāng)后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