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西北祭祖儺由來及其儀式活動
在贛西北以武寧縣為中心的地帶,流行數個同姓村莊聯合祭敬宗族祖先行儺的習俗。如熊姓、王姓、陳姓,他們對受敬仰的遠祖,都有神話般的傳說,宗族視其為保護神,稱為菩薩。每年歲除或新春,同姓宗族人氏便各自組織銜儺隊、打儺隊或擺儺戲隊,以轎扛抬祖先偶像,到同姓宗族村莊巡視,領受敬祀,祈保宗族太平吉祥。這種祭祖活動,在舉行一定儀式后,便由兒童表演儺,或同宗男女老少團聚,以對歌形式唱儺歌,祈祖賜福。本文系詞查報告.分別寫了幾種不同祭祖悼的傳說、組織方法、祭祀儀式和藝術形式。筆者并為這種由真兒童表演的祭祖儺溯源,認為這是漢代宮廷大儺中“振子”的延續(xù);武寧這種小兒舞儺則是由湖
北荊州傳來。
一九九二年初冬筆者下鄉(xiāng)考察,發(fā)現在江西的西北部,風行一種以祭敬祖先,祈求本宗族太平的儺活動。這種儺與敬祖儀式緊密結合,一般是由同姓宗族的幾個村莊聯合組織而成。每年正月間,人們抬著菩薩(即受敬仰的遠祖)出行到各莊,由同姓村民在祭敬先祖后,便由兒童舞儺,或唱儺歌。這既是緬懷遠祖,又是祈保同姓宗族康泰、五谷豐收、人畜興旺的一種民俗活動、影響極其深遠。
一、祭祖儺的由來
贛西北的祭租儺流行于武寧、瑞昌、修水、靖安等縣,并以武寧縣為中心,自古就頗為盛行。武寧等地處贛鄂邊界,東北部與瑞昌接壤;東靠德安、永修;南與靖安交界;西鄰修水;北和湖北省通山、陽新相連。武寧扼贛鄂陸上交通孔道,為江西北面屏障,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就曾兩度宰師經過武寧縣境;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曾據守在此抗擊明軍;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石達開等攻占武寧縣城后,以此作為戰(zhàn)略據點。而贛西北的儺文化又是源遠流長,目前發(fā)現以武寧縣為中心的宗族大姓祭祖儺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F將這些祭祖儺的由來分述于下。
(一)武寧縣雙溪村的銜儺
所謂“銜儺”即一個村莊接一個村莊銜接下去的儺活動,也稱 “地地戲”,流行于武寧中部和東北部石渡、豐良、雙溪及瑞昌縣南義鄉(xiāng)。以雙溪村為例,這一帶熊姓鄉(xiāng)民,信奉他們的一位女祖先――熊子達太公之妻名“王氏太婆”。每年正月間,接王氏太婆、熊太公圣 駕(偶像)到八個熊姓村受祀祈福后,便演唱地地戲。熊姓宗族這種信仰的由來,據民間傳說,先祖熊子達原是宋朝的兵部尚書。熊子達與鄰縣德安的王氏女玉真結婚后,王氏懂仙術,以兩片竹作竹馬,并施以仙術,這竹馬便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熊太公每夜乘騎竹馬返家,拂曉前又乘竹馬趕回朝廷。婆母常聽得夜間有人與兒媳說話,便追問此事,王氏告知是郎回來了。婆母不信,京城距家甚遠,兒子每夜怎得歸?王氏告知是騎馬歸,竹馬現在門角處。婆母去看竹馬時并撫摸著,因婆母正處月經期,便褻瀆了神馬而失靈,使熊子達不能按時趕回朝廷;实墼绯苡谶_未到,觸犯律條,皇帝大怒,遂下令以大鐘囚罩熊子達。其妻王氏太婆聞訊,即帶仆人趕赴京城,行至一條河邊過渡,船老板汪、郭、劉三人欲娶太婆為妻,說渡人不渡馬,渡單不渡雙。太婆便作法,鳴雷轟,火燒。船老板急呼救命,太婆收了法術,船老板甘愿為太婆手下部將,同往京城去救熊太公。太婆帶領他們沿途演唱戴面具的地地戲混進朝廷.只見艄太公被鐘囚罩著,太婆便作雷祛揭開鐘罩,欲救出熊太公。只要作法三次便可揭開鐘罩。第一次作法鐘罩稍動;第二次再作法鐘罩剛掀開一角,熊太公急不可待的伸出頭來,鐘罩突然蓋下,熊太公頭被切斷而身亡。王氏太婆便向皇帝哭鬧,并作雷法,日夜不停的打雷,鬧得皇帝不安寧,才下令為熊子達做了四十九天大醮,并賜一金制頭,與尸體同殮入棺,送回家鄉(xiāng)安葬。為防人盜竊金頭,還令備九十九副盛熊子達衣物的棺材為掩護,于是熊子達的一百副棺材沿途逐 個安葬。據說金頭棺材被后代人在現今魯溪鄉(xiāng)雙溪村的竹園內掘出。而王氏有懿德,懂仙術,替天行道,皇帝封她為“圣母太乙元君”。此后,熊姓宗族每年正月就要銜儺,祭祖王氏太婆、熊大公,祈保全族興旺發(fā)達。與太婆同往京城的仆人及汪、郭、劉等,作為太婆
的部將,也受陪祀。當時太婆進京救夫是唱地地戲的,所以,熊姓在祭敬祖后,便由兒童演戴面具的地地戲,這一活動在武寧縣統(tǒng)稱銜儺。和魯溪鄉(xiāng)近鄰的瑞昌縣南義鄉(xiāng),熊、王兩姓又將這種祖?zhèn)鞯募雷鎯Q為“地盤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