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生產習俗-伐木運土
開山:舊時客籍山農為木客老板砍伐大片木材,總是結伙上山,這叫“打木棚”。開山伐木前由木客老板殺牲畜,具供品,祭山神。民工設宴請老板坐首席?撤サ谝桓绢^,須由行家里手動斧,事先選定砍伐對象,于凌晨對著木頭殺雞,并在木頭上系三張紙錢,然后纏頭綁腰,回念24個節(jié)氣,意為四季平安,人妖鬼神互不侵犯,一鼓作氣把木頭砍倒。
采伐:開山以后,分組上山砍伐,每組2至3人,各備斧頭、鉤刀、木鉤、繩索等工具。一二人斬除樹木周圍的荊棘雜柴,一人執(zhí)斧伐木。斫回要做到“鏈一底,碗鑼腳”,即木頭下端要像鼎鍋的底;樹蔸斷面要像下凹的小鑼,便于儲存雨水,加快萌發(fā)新枝?诚碌臉渖覒瓜蛏巾。接著剔除旁枝,留下頂梢,以加快水分蒸發(fā)。待木頭曬干后再運出山場。在山上忌直呼同伙姓名,叫斧頭、鉤刀為“大鐵”、“小鐵”,吃中飯叫“種麥子”,收工叫“打!。
陸運:建國前,山間陸運全靠肩扛,建國后逐步推廣板車運輸。運至小溪邊以后,原木可以單根漂流至小河邊,叫做“趕羊”。杉條木則扎成“對子”(一節(jié)木筏叫一對),每人撐一對,叫做“放小水”。到小河邊再扎成一節(jié)連一節(jié)的長排,放運到大河。忌說 “翻”、“撞”等字眼,飯匙叫“順匙”,筷子叫“篙子”。
建國后,木材采運有較為嚴格的操作規(guī)程,注重生產安全與防護措施,迷信習俗日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