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待客的習(xí)俗-婺源民俗風(fēng)情
自古以來,婺源就是禮儀之邦,民風(fēng)儉樸,講究坐不爭上,食不爭多,行不爭先的“三不”禮節(jié);與人交往,誠售為上;與人交談,書往往來,對人尊呼,對已謙稱;入私塾學(xué)館,尊師為父。
對長輩按輩份稱呼,平輩間稱哥稱嫂或直呼其名。對店主稱老板、老板嫂(娘),對雇員、工匠稱師傅。對有學(xué)識的人稱先生。對老人稱婆稱公。鄰里之間,有帶小孩名稱呼某家爸、某家*的。本縣民間,向來聚族而居。族人人相見按字輩稱呼,雖年高而輩分低者,仍稱哥道弟,平輩之間直呼乳名。已婚婦女對男家長輩或平輩,隨子女稱呼,如夫兄稱伯,夫弟稱叔,夫嫂稱伯母,夫弟稱叔母;對丈夫父母稱公婆;對丈夫叔伯夫婦及祖輩稱叔公、叔婆、伯公、伯婆,太公、太婆。親族以外冠以對方男子名諱,老者呼某某公,某某婆,中年者呼某伯、某伯母,某叔、某嬸。家長對孩子自幼教會稱呼。
舊時,祭祖、敬神、拜年、祝壽、新婚拜堂、幼輩拜會長輩、下級拜會上級均行跪拜禮。平輩相見,男子以抱拳作揖為禮,女搭手躬腰道“福”。
來客要請坐、奉茶、敬煙。為到家中的客人斟茶不能滿,而酒是要斟滿的,有“淺茶滿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說。鄉(xiāng)間待客更為熱情,多以煮荷包蛋或以雞蛋煮面條招待?腿诉M餐,小孩不得入座挾菜。給客人端茶、送飯須雙手捧獻。客人告辭須加挽留,告別時須送客出門,并招呼“慢走”、“有空來嬉”。路遇外鄉(xiāng)熟人,要招呼回家吃飯。
過去,村、鎮(zhèn)街道,村與村之間多以青石小道相連。要道每隔數(shù)里或山嶺頭建有路亭,有專人燒水供茶,給路人避雨歇息解渴。婺人元代池州教授王儀在其《過五嶺》一詩中曰:“五嶺一日度,精力亦已竭,賴是佛者徒,嶺嶺茶碗設(shè)”。此俗由此可見一斑。
掛喜軸壽聯(lián)這是最能體現(xiàn)禮儀待客的事,主人家都十分慎重;槭孪草S,娘舅為大,掛在堂前正中。姑爺次之,姨夫再次之,其余親眷按輩份依次類推。師傅的喜軸,可以與姑爺、姨夫并列。朋友的喜軸,要分路近路過、輩份大小。若是新郎自己的朋友,又屬本府縣的,則與新郎平輩者并列;若是祖父朋友,屬本府縣的,與姑爺、姨夫并列;客府客縣者,與娘舅并列(或另借一間屋掛在堂前正中)。娘舅不論新、堂、均按年齡大小區(qū)分。新郎父母的娘舅、姑爺、姨夫,一般由其子送禮,若有掛名參加者,另借一間屋為其張掛及開席。表舅亦同樣。娘舅本人未到,由兒子代送賀軸的,賀軸仍按規(guī)矩掛正中,但安席時,兒子不能代父坐首席首位。娘舅已過世的,其子不能再以其父輩銜送賀軸。娘舅過繼別姓,如不恢復(fù)原性,或改變已姓者,不算娘舅。其他尊長在姓氏這一點上亦是同樣。喜軸掛自己屋為“正屋”,另借屋為“偏屋”。喜軸掛在上堂,左廂為樂,俗稱“大邊”,右?guī)麨槲,俗稱“小邊”(以人在上堂臉朝在門定左右?guī)W痖L輩、父親朋友、同輩依次從上橫頭掛完“大邊”,新郎自己朋友、平輩掛“小邊”,尤以新郎姐夫、妹夫為最小,掛末尾。屋小,賀軸掛不下可以重迭掛,但落款要現(xiàn)出來,也可分掛于“偏屋”。壽聯(lián)女婿掛正中,侄女婿次之,外甥婦婿再次。其后以侄兒、表侄兒為序?傊,從小輩到做壽者本人的平輩(年齡小于做壽者)為止,兩廂依次張掛。祝壽是女婿“半子之份”的充分體現(xiàn),兒媳只是陪襯,只送壽鞋、壽衣,不送壽禮和壽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