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漢人的婚姻儀禮
與臺灣各民族同生共存的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漢族人民。漢人的祖先對臺灣的開發(fā)做出了巨大貢獻(xiàn),而從大陸帶去的許多民俗習(xí)慣至今也沒有改變。
與閩粵地區(qū)舊俗相仿,昔日臺灣民間亦盛行“包辦婚姻”,男婚女嫁,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他習(xí)俗也大致相同!
同姓不婚:中國傳統(tǒng)婚俗,同姓不許結(jié)婚《左傳》云:“男女同姓,其生不繁!边@在當(dāng)時不無道理,因?yàn)槟菚r的人口較少,同姓難免有血緣關(guān)系。但幾千年后的今天,臺灣仍保持著這種傳統(tǒng)觀念,如周姓、蘇姓、連姓三姓,陳姓、胡姓、姚姓三性,徐姓、佘姓、涂姓王姓,以及蕭姓、葉性二姓,許姓、柯姓二姓,也互不通婚,因?yàn)樗麄儽徽J(rèn)為是生于同一祖先。
相親
這是結(jié)親的第一步,即在媒人的安排下,讓男女雙方相互偷看,如兩情相悅,便可定親。相親之日,媒人陪同男方及父母親友前往女方家。坐定后女方出來端茶待客,頃刻間,男女雙方“驚鴻一瞥”,女方即刻回房。不論是否中意,當(dāng)女方再次出來收茶杯時,男方就將紅包放入茶杯。女方如見給的是大紅包,便知男方中意,就再拿出芝麻、紅棗、花生泡茶待客。相親即告成功。
大娶、小娶和戶內(nèi)娶
這是三種不同的舊式婚禮!按笕ⅰ奔础懊髅秸ⅰ保抡罩辛韨鹘y(tǒng)的婚慶“六禮”程序舉行(據(jù)《儀禮?士昏禮》和《禮記?昏義》記載,中國古代婚慶“六禮”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靶∪ⅰ敝浮罢行觥焙汀罢蟹颉保ü褘D再嫁,男住女家)兩種。“戶內(nèi)娶”也分兩類:一是以少許聘金抱人家的幼女回來養(yǎng),成年后和自己的兒子成婚,稱“媳婦仔”(大陸稱“童養(yǎng)媳”);二是以少許聘金抱人家的男孩回來養(yǎng),長大后和自己的女兒成親,或由外面娶媳婦進(jìn)門,稱“螟嶺子”或“養(yǎng)子”。小娶和戶內(nèi)婚的儀式十分簡單,如“媳婦仔”成婚,一般選在除夕夜舉行,“圍爐”后,長輩便囑咐自己的兒子和“媳婦仔”雙雙進(jìn)房,就算是完成婚禮,正式結(jié)成夫妻,此俗在臺灣稱為“推做堆”!
“大娶”則要隆重得多,一般按以下五個程序進(jìn)行:先是“問名”,即“議婚”,男女互換庚帖,請算命先生看雙方是否適宜結(jié)婚(臺俗、,夫婦年齡相差三歲或六歲是忌諱),也就是合八宇。八字是一張寬1寸、長8寸的紅紙,上有男女當(dāng)事人的出生年月日。交換八字以后,男女兩家分別將八字放在自宅正廳的神佛祖先牌位之前,并燒香拜佛。在這三天之中,這家中如果發(fā)生了口角、竊盜、器物毀壞等事,就被認(rèn)為是一種不祥之兆,這樁婚事也就談不成了。三日內(nèi)若家中平安無事,則將男方的庚貼送女家,女家接受之后,或問卜于相師,或即表示同意合婚!
在舊禮俗中,男女雙方議婚之初,也有由女方經(jīng)媒妁請男家提出“字仔”(八字),作為探聽男方之依據(jù),女方如果認(rèn)為適合而吉祥,即將男女生庚各寫一譜,送給男家,否則將原件退回作罷。也有的人拿八字請算命先生算,如果兩人八字不合,則婚事就不用再說了。
以前一般人家婚娶,十分注重八字,婚事成不成,八字有很重要的影響作用,依照舊習(xí)慣,八字上的文字必須是偶數(shù),如果是奇數(shù),要設(shè)法增減成偶數(shù),因此一般八字的寫法都有一定的格式,男的名字后面加上“乾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某時建生”等字,女的也是一樣,寫上名字然后加“坤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某時瑞生”,建瑞兩個字就是為了湊成偶數(shù)而彈性運(yùn)用的字,這就是一般所稱的“婚仔”,算命先生把男女雙方的八字合成一帖,稱之為“合婚”!
次為“送定”,即訂“婚約”。男方由媒 人陪同到女家,送金銀首飾等禮品,女方以禮回贈!
然后是“完聘”,又稱“大聘”。男方由媒人陪同,送婚書、聘金等到女家,女家則將坤書交給媒人,這才算正式訂婚。訂婚后,女方請吃訂婚宴。吃完后,男方的親戚應(yīng)抹抹嘴自已悄悄離去,而女方也應(yīng)故做不知情地照舊談天,忌諱說“送”、“順走”或者“再見”,否則不吉利。因?yàn)榕_灣的“送”、“走”常表示死亡、喪事,而“再見”又會令人想起“再見到一次”,恐怕引出“再婚”的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