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朝鮮族
鐵力年豐鄉(xiāng),是伊春市朝鮮族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qū),位于鐵力高市南2公里,人口14857人。 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產(chǎn)品為富哂大米,營養(yǎng)豐富,享譽全國。朝鮮族歌舞、朝鮮狗肉,頗具民族特色。
朝鮮族是一個文化水平很高的民族,他們能歌善舞,能詩會畫,民族文化藝術(shù)絢麗多彩,而且是一個保存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比較完整的民族。
服飾
朝鮮族自古就喜歡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民族”、“白衣同胞”的美稱。男子的白色上衣,倒閉襟、無扣,以布帶打結(jié)。外面配以黑色坎肩,相襯成輝、落落大方。男子白衣,常配以肥大的褲子。年輕婦女的短衣長裙,多彩艷麗,多在上衣袖口和衣襟上鑲各種顏色的綢緞邊,還用紅、紫、藍色的綢緞做飄帶,在輕風吹拂下,走起路來飄逸、瀟灑。老年婦女,喜歡穿素白色的衣裙,用白絨布包頭。兒童,一般穿七彩服,上衣袖筒用七種顏色的綢緞配制而成。
炊具
朝鮮族精于種稻,所以日常主食以大米為主。除米飯而外,尚有各種豐富多彩的小吃和具有民族風味的小菜。打糕、片糕、切糕、散狀糕、發(fā)糕、冷面,都是極具朝鮮族風格的風味小吃。這些食品的制作方法和所用炊具也很有特點。煮米飯的鐵鍋,底薄而平,上蓋隆起,狀如蒸籠,有飛邊,鐵蓋密閉,上有鐵制的拉手。用這種鍋煮米飯有一種很特殊的香味。朝鮮族的泥制淘米盆,非常有特色,底小口大,呈半笠形,平底,內(nèi)壁梯狀。做打糕的工具,是一個木槌和一個大槽子或石槽子。將蒸熟的糯米或小黃米放在槽子內(nèi),用木槌砸成糕團,切成條或塊,放上經(jīng)豆面,吃時蘸著蜂蜜或白糖吃,這就是朝鮮族人民最愛吃的打糕。
樂器
朝鮮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樂器有伽耶琴、長鼓、手鼓、筒簫等。伽耶琴,是一種弦樂器,有12根弦,演奏時一端傾斜著他,一端置膝上,左手按弦,右手取音,常用于獨奏和歌曲伴奏。長鼓,是朝鮮族最古老的打擊樂器,鼓腰細小,兩端粗空,鼓面蒙皮,演奏時,將鼓掛胸前或置一木架上,左手拍鼓,右手執(zhí)竹槌敲擊,常用于伴奏歌唱和舞蹈。
花園
玩花園是朝鮮族的一種游戲,類似撲克牌,但比撲克牌小一半多。共計48張,上繪圖案,圖案共分三組,每組共有三四樣,圖案是各種動植物。玩牌以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老年人及中壯年在農(nóng)閑或節(jié)日期間喜歡玩這種牌。
鐵力年豐鄉(xiāng),是伊春市朝鮮族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qū),位于鐵力高市南2公里,人口14857人。 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產(chǎn)品為富哂大米,營養(yǎng)豐富,享譽全國。朝鮮族歌舞、朝鮮狗肉,頗具民族特色。
朝鮮族是一個文化水平很高的民族,他們能歌善舞,能詩會畫,民族文化藝術(shù)絢麗多彩,而且是一個保存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比較完整的民族。
服飾
朝鮮族自古就喜歡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民族”、“白衣同胞”的美稱。男子的白色上衣,倒閉襟、無扣,以布帶打結(jié)。外面配以黑色坎肩,相襯成輝、落落大方。男子白衣,常配以肥大的褲子。年輕婦女的短衣長裙,多彩艷麗,多在上衣袖口和衣襟上鑲各種顏色的綢緞邊,還用紅、紫、藍色的綢緞做飄帶,在輕風吹拂下,走起路來飄逸、瀟灑。老年婦女,喜歡穿素白色的衣裙,用白絨布包頭。兒童,一般穿七彩服,上衣袖筒用七種顏色的綢緞配制而成。
炊具
朝鮮族精于種稻,所以日常主食以大米為主。除米飯而外,尚有各種豐富多彩的小吃和具有民族風味的小菜。打糕、片糕、切糕、散狀糕、發(fā)糕、冷面,都是極具朝鮮族風格的風味小吃。這些食品的制作方法和所用炊具也很有特點。煮米飯的鐵鍋,底薄而平,上蓋隆起,狀如蒸籠,有飛邊,鐵蓋密閉,上有鐵制的拉手。用這種鍋煮米飯有一種很特殊的香味。朝鮮族的泥制淘米盆,非常有特色,底小口大,呈半笠形,平底,內(nèi)壁梯狀。做打糕的工具,是一個木槌和一個大槽子或石槽子。將蒸熟的糯米或小黃米放在槽子內(nèi),用木槌砸成糕團,切成條或塊,放上經(jīng)豆面,吃時蘸著蜂蜜或白糖吃,這就是朝鮮族人民最愛吃的打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