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地區(qū)滿族、達斡爾族民俗
生活在黑龍江省黑河沿江地區(qū)的滿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人比較多,他們的生活方式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原始先民的諸多特點,這些生活習慣很大程度的影響到后來遷到這里生活的漢族人和其它民族人。其中屬于民俗性質的活動就有很多,這些民俗活動有一些帶有原始宗教(主要是薩滿教)性質,而大多數只是一般性的民俗活動。各個少數民族世代同住,民俗相互影響,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們如何形成的,最早是哪個民族的習俗已不大容易考證。從其目的大多數都是企求幸福安康的,現列舉其中一二如下。
一 正月十六 “抹花迷子”
在黑河市南稍偏東,沿黑龍江下行75公里,就到了全國最早成立的滿族自治地方之一——大五家子滿族鄉(xiāng)。1956年成立滿族鄉(xiāng)時,這里的居民三分之二是滿族人和一部分達斡爾族人,漢族很少。在文革期間自治鄉(xiāng)被解散,八十年代,距其北面十幾里路的坤河成立了坤河滿族達斡爾族自治鄉(xiāng)。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這一帶多數人還都是講滿語,直至今日還有少數上了年紀的人會滿語、達斡爾語,生活習俗上仍保持著很多獨具特色的習慣。比如說正月十六“抹花迷子” (一說:抹花鼻子)就是其中的一個。
這個習慣不知起源于何時,不過流傳至今已是相當久遠了,達斡爾族稱為“哈日烏都”。在農歷正月十六早上大家爭著比誰起的早,因為這一天要“抹花迷子”了,過去是家家夜不閉戶,不管是誰推門就可以進來,一旦稍晚一些起床,就容易被人堵在被窩里抹個正著,被抹雖是好事但要是在被窩里,會被人笑為懶蟲的,而起得早又抹的人多,這樣的人會被視為是勤快人。起床后馬上就要去抹別人,先拿出一個生土豆(也有用蘿卜的,效果不如土豆好),從中一刀切開,再用剛切開的一個新面趁濕在煮飯用的大鐵鍋底蘸上鍋底的煙灰,在蘸的時候還有一些技術難點,就是要趁濕帶著土豆自身的淀粉在鍋底像研墨一樣使勁磨一會兒,這樣磨出來的顏色濃黑而帶光澤,由于還有淀粉加入所以粘粘糊糊,又黑又亮,拿在手里欲滴不滴才為上乘。這樣切成一半的土豆蘸過鍋底灰的“工具”做好后,就可以飛快的竄入鄰居家里見人便往臉上抹。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見到人就抹,同齡的小伙伴們都搶著在別人沒起床時堵在被窩里抹,這一天直到天完全黑下來之前是沒有大小長幼之分的,不管誰抹了誰,都沒理由拒絕,你可以躲或者逃但決不可以反抗,即便是青年人對長輩也可以在這一天當中不必有任何顧忌,所以你盡管盡情地抹。雖然,誰都知道被抹是好事,但還是都不想被抹上,因而,想抹別人的人到處追人,被抹的人拼命掙脫,大有“半推半就”的意趣。
據老人說正月十六是鬼節(jié),這天鬼都出來活動,把臉抹成黑色或是灰花色,是想和鬼一樣,造成魚目混珠,從而不至于被鬼抓走。還有一種說法是,在這一天里如果不被別人把臉抹成黑色的,小孩就要在這一年里生病甚至夭折,大人不被抹也不吉利。因此一般家長都早早起來,先用爐灶里的柴灰或鍋底灰把自己的孩子們一一抹上,不過這種抹是很溫柔的,一般只是象征性的在額頭抹上一個蠶豆大小的黑點,充滿了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像接下來的大家互抹那樣帶有攻擊性,甚至有的已演變?yōu)閻鹤鲃×恕_@種習俗主要是在農村盛行,或者是城市里住平房而用土灶上面架大鐵鍋的人家,否則,這重要原料鍋底灰就很難搞到。后來也有用墨汁來代替的,不過墨汁雖然比鍋底灰黑,但是沒有鍋底灰粘,所以,在抹的時候手感上稍差一些,也很容易被洗掉。當然,土豆蘸鍋底灰還不是最好的工具,有一種更好的,是用白菜或大頭菜(卷心菜)的根,先蘸一點大豆油,然后再去鍋底下抹灰,這樣一來連油帶灰抹在臉上很難洗干凈,甚至幾天都很難完全除去。更有甚者,在土豆上面刻字或圖案,涂在臉上,成了鈐蓋印信,戲謔的意味就更濃了。另有一說,是誰臉上被人抹的多誰就最幸福,原因很簡單,既然是被抹是好事,那么,誰的人緣好誰就被人關注的多。臉上的黑灰就是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