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風俗習慣
服飾
佤族婦女都從事于家庭紡織。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家庭紡織滿足不了他們生活的需要。長期以來,佤族缺少衣穿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有的婦女只穿一條麻布裙,有的男子只有一塊遮羞布。他們較普遍地穿上衣服是解放后的事。男女皆赤足,不穿鞋子,也不會做鞋子。
男子剪發(fā),頭纏包頭。包頭巾有黑色、白色和紅色。男子穿短衣,褲子短而肥大,尚黑色。 男青年一般領上戴有竹藤制的項圈,少數(shù)富有者戴銀項圈和銀手鐲。有的男子還穿耳紋身。
婦女的服飾,各村寨不同。岳宋婦女上身著披戶,裙子長而大。馬散婦女上身穿無領短衣, 裙子稍短,小腿上縛有裹腳布。芒杏、翁戛科等寨,因受拉祜族影響,上衣近似拉祜族,裙子與岳宋同。中課、永廣等寨,上衣與拉祜族和漢族相似,裙子與馬散同。婦女都留長發(fā), 不梳辮子,頭發(fā)多披肩灑向臉頰兩側(cè)及肩背,用發(fā)箍從前額到腦后把頭發(fā)攏住,這樣既可保證頭發(fā)不散落在前影響視線,又顯得美觀大方,使用也很方便。發(fā)箍是佤族婦女最具特色的 頭飾,在我國各民族中只有佤族使用,是識別佤族的最簡明的標志。它呈半月形,中間寬,兩頭窄,長約30多厘米,中部寬約10厘米,多用鋁、銀制成,也有竹藤制的。耳戴銀環(huán)(最大的直徑約六、七分),頸戴銀項圈和若干串料珠(有的料珠中還加有貝殼)。腰圍若干個竹圈,小腿和大腿之間戴著若干個竹圈或藤圈,大小臂間戴有銀飾,手指上也有戴戒指的。這樣的服飾實在負擔太重,很不方便,可是佤族卻以為美。
佤族的服飾可能與東南亞某些民族有歷史淵源。例如,我國南北朝時期,對于東南亞的民族 就有這樣的一段記載:“林邑……俗居處為洞,名曰干蘭。……男女皆以橫幅古貝繞腰而下,謂之干漫,亦曰都漫,穿耳貫小環(huán)!粤忠,扶南以南諸國皆然也。”扶南至唐為真 臘,發(fā)展到今日即現(xiàn)在的柬埔寨。柬埔寨的居民主要是孟高棉族。佤語屬南語系孟高棉語族。所以,佤族在服飾上與東南亞某些民族(如高棉族)的共同點,也可以說明佤族與他們在族 源上的淵源關系。佤族有自制的布單和自外民族買來的棉毯,睡時作被,早晚冷時就披在身上。佤族婦女的上衣是結(jié)構(gòu)、剪裁及制作都很簡單的貫頭式。這種衣服是用一幅布雙折,中 剜一洞,左右臂附近略剜掉一些,兩裉連接便成,穿時從頭上套下即可。佤族婦女上衣短小,緊身,領呈“V”字形,無袖,兩裉和前襟均用線縫合,再配上彩織的花紋短裙,頗具現(xiàn) 代時裝的韻味。
婚俗
佤族戀愛、婚姻比較自由,青年男女一般十五六歲就開始談情說愛,形式是“串姑娘”。吃 了晚飯,姑娘們就三五相邀于一家,等候小伙子們到來。小伙們也三兩成群到姑娘家串馬。串姑娘時,男女青年結(jié)下情誼,再經(jīng)過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后,如果小伙子愛上了某個姑 娘,便托人或親自給姑娘送去求婚禮物。如果姑娘收下禮物,就算答應了男方求婚。然后小伙子請媒人作伴,帶上兩包茶葉,兩桶酒到女家向女方父母正式提親。婦方父母同意后,小 伙子還得帶上同樣的禮物再到女家去“和翁”,即把婚事進一步定下來!昂臀獭钡漠斖,小伙子提一掛肉到姑娘家,請全寨人都來吃一點。至此,婚約才算最后訂妥。
命名
佤族命名時用父子連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例如“散比里--比里松”,這是一個家譜中 的兩代,其中“散比里”是指散而言,但卻標明比里的兒子;“比里松”是指比里而言,卻又標明比里是松的兒子,兩代相連雖僅指散與比里兩人,但卻標明兒子、父親和祖父三代人 的輩份。
蓋房月
每年夏歷十月是佤族的“蓋房月”。佤族人民一般到夏歷十月準備蓋房。誰家要新房,只要 事先招呼一聲,各家便主動出工相助,主人則為幫忙的鄉(xiāng)親們準備泡酒和糧食,供蓋房時解熱消暑。親友鄰居也事先準備泡酒或糧食。到蓋房之日,送給蓋房者,表示關心和祝賀。蓋 完房后,鄉(xiāng)親們歡聚在新房前“賀新房”歌舞中,盡情地唱泡酒,熱烈祝賀。西盟馬散等寨,還有“大房子”。在蓋大房子時,主人必須剽牛做鬼,備酒飯,供參加修建者和祝賀者食 用。蓋大房子前后幾天,有全寨性的唱歌跳舞。佤族一家蓋房大家相幫,是他們的傳統(tǒng)習俗,有的出勞力,有的既出勞力還送建筑材料和酒飯。因此,參加修建房的常有三四十人,甚 至全寨都參加。由于房子結(jié)構(gòu)簡單,當日即可完成。
喪葬
佤族成年人死了,鳴槍敲鑼報喪,小孩子死了不報喪。成年人死后,一般第三天就埋葬,空 小孩死當日埋。實行土葬,棺是用一段較粗的樹干刳成的。用時將尸體放于挖的圓木中,兩 半合起來用篾或藤捆緊。所以佤族的棺是圓柱形,而非木板做成的長方形。喪葬時,家人哭 泣 哀悼,每天清魔巴殺雞或殺豬“做鬼”,舉行祭祀,祝愿亡靈安息,保佑平安。葬后,當事之家忌生產(chǎn)數(shù)日,無其它服喪活動、無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