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風俗習慣
仡佬人雖在大區(qū)域內(nèi)與漢、苗、彝、壯、布依、土家等各簇錯居雜處,但在小范圍內(nèi)則是聚族而居。大多是本民族同住一村寨內(nèi)。寨大小不等,多者百余戶,少者七八戶。全寨同為一姓者很少,大部分是以一姓為主,雜有其它姓氏。
貴州山高箐密而多雨,毒蛇猛獸出沒頻繁,濕氣大。古代仡佬人多住于闌式房屋,《唐書》所謂“依樹為層巢而居”“人樓居,梯而上,名為干欄”。屋分兩層,人住樓上,樓下圈養(yǎng)牲畜,以避兔蟲蛇侵擾和潮濕。今黔等部分仡佬族地區(qū)還保留有這種傳統(tǒng)住宅式樣。大多數(shù)住房仿漢族房屋格局,為一列三間平房。中為堂屋,兩側(cè)為廂房,每間廂房又各隔為前后兩小間,用前一小間作廚房外,全用作臥室。前一臥室有一火炕,火坑里終年薪火不絕,是家人每日就餐處。每天勞作完畢,全家男女老幼皆圍爐休息或閑談。親朋來往亦在火坑旁接待交談。堂屋與廂房之間均有門互通。堂屋正壁前置方桌一張。磨、桶、犁、簸、盆等常用器具亦多放于堂屋內(nèi)。只有婚喪、祭祖時才在堂屋舉行。屋頂下安樓枕,上鋪籬笆,一般不住人,作堆放糧食用。平房多筑土為墻,茅草蓋頂。富裕人家以木板鑲壁瓦蓋頂。黔中地區(qū)多是石屋,用厚石板砌墻,取方薄石板蓋頂。屋前為平地,俗稱“院壩”,用作晾衣物、曬糧食、放雞鴨。院壩兩側(cè)各為牛、豬圈和堆放柴草的簡易房屋一間。與住房構(gòu)成三合院。屋后或院壩前為菜圃,三合院四周多有桃、李、犁樹或竹叢。仡佬族住區(qū)大部地處貴州高原,山多平地少,古稱“跬步皆山”,真可謂“開門見山”。仡佬樹多坐落在山腰上。生產(chǎn)勞動、家庭生活、人際交往,一代又一代地回旋于環(huán)境險惡的山谷之間,交通極為不便。高山深箐,煉就了仡佬人吃苦耐勞的品性,也使仡佬人付出了血的代價和世世代代的呻吟企盼。人們嘆道:“七十二灣下路邊,等船不來口喊天。凄慘岸腳歌一夜,肚皮餓來口又干。”在昔日,仡佬人無論男女老幼皆赤足,或著草履,往返于茅草雜木叢生的小徑上。因仡佬族人貧窮,常在半饑餓中度日,無力養(yǎng)馬馱物,成年人常常負重穿行于崎嶇陡峭的山道上。人們?yōu)楸阌谠诒椴记G棘與碎石的山路中行走,每日用燒熱的桐油擦腳,以增原腳底的硬皮。負重行路較遠,途中需要歇息,背的物品過重,很難放下,而放下又難再背上,故人們常挾帶一根型如釘鈀的木拐(俗稱拐爬子),隨時可以用它支持著臀部,站著休息,待體力恢復后再繼續(xù)前行。
服飾
仡佬族無論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線編織,或?qū)⒁环蠙M向連綴兩端而成或用兩幅橫聯(lián)而就。裙腰無褶皺,穿時以裙自頭上貫通而下,故又名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區(qū)者常外披毛氈一幅。婦女的衣服一般是長衣短裙,制作更為講究、美觀。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們依其服色而分別稱之為紅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如在衣領、衣袖、裙邊繡以紅花的被稱為紅仡佬;ㄘ罾兴C花邊則為五彩色,且周身還綴以蠶繭為飾,累累如貫珠。
有一部分仡佬人衣長僅尺余,在上衣外再套袍一件。袍無領無袖,有如布袋,于袋底中部及左右各開一孔,穿時頭及手從孔中伸出,前胸短、后背長,袍上綴海巴(貝)為飾物,下仍著五色羊毛桶裙。他們被稱為“披袍仡佬”!凹纛^仡佬”則有女孩額上間發(fā)剪短,僅留一寸長,作為未婚標志的習俗!按蜓镭罾小庇性诠媚锍黾耷皩擅堕T牙打掉的習俗。清末民初以來,因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qū)域迅速縮小,大部分呈點狀分布,各地仡佬族內(nèi)部聯(lián)系削弱以致消失,在漢文化廣泛影響下,大部分改從漢裝;橐
婚姻締結(jié),一般有提親、訂親、接親三個階段。
提親
除少數(shù)地區(qū)規(guī)定在農(nóng)歷七月或逢雙月內(nèi)進行外,大都無固定時間。男家托媒提親,要請媒人帶去一壺酒,或加上幾個大糯米粑作為禮物。女家一看來人所帶之物,便知是提親說媒約,招呼客人入座。主客雙方對坐閑談,閉口不言親事。到告辭時,媒人說:“你煮著酒,等我二人來喝!北硎鞠麓芜來。相隔一段時間,直到媒人帶上同樣禮物第三次去女方家。這次婦方父母如仍不接收禮物,則表示不同意這門親事,男家從此作罷。如果收下禮物,在告辭時對媒人說:“慢慢來,我會有酒給你喝的!眲t暗示同意考慮這門親事,算是提親任務已完成! ∮喕
當提親獲得婦方父母允諾后的相當一段時間內(nèi)(一般在半年至一年之間),男方的父親(有的是姑父或叔父)備辦酒2斤、面條2斤、新布2尺、白布包新衣2件(有的提酒一壺、雄雞一只或雄雌雞各一只),在媒人陪同下,打著紅傘一把到女方家,將包袱及傘掛于堂屋左壁中柱上,其余禮物交給婦方的父母。婦方請來家族中的老輩作陪,并殺雞煮酒,熱情款待,表示已最后認定這門親事。若未殺雞待客,則表示婦方父母對此親事尚在猶豫中,須待來年再商定。酒筵席上,賓主雙方頻頻舉杯暢飲暢談。吃去雞肉,留下雞腿骨看封卜吉兇! 〗佑H
締結(jié)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接親多在農(nóng)閑季節(jié),因為這段時間,親友們有時間來幫忙并參加婚禮,也有一定的經(jīng)濟能力備辦婚禮用品。結(jié)婚之前,同寨姊妹們要聚集新娘家看望、祝賀新娘,有的地區(qū)則是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親好友道別。婚期臨近,新郎家請來男女若干組成接親隊,其中須有能歌善飲的歌手提名,在媒人帶領下,背、抬著聘禮前往接親。新娘家組織一批男女青年于寨外途中守候。見接親隊伍來到,蜂擁而上向接親者敬酒三杯。接親的人們?nèi)绻缓染淳票銜獾脚接H友們用刺條、活麻、柴塊的戳、打,還要用鍋灰抹花臉。這時接親的人們盡量躲閃,逃避,不得還手、抵擋或斥罵,如以笑鬧追奔至寨口,又停下,敬酒、對歌、笑鬧至家門前。 仡佬族婚禮,普遍是“男不親迎”,僅請媒人及至親前往迎娶。新娘接來時,新郎及其父母大多作暫時回避。新婚夫婦不行拜堂禮,保持著“女歸夫家”,“女夫慚,逃避徑間方出”的古代遺風。喪葬
仡佬族當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老人謝世,活著的人深感哀痛,總要虔誠、隆重地舉辦喪事,以寄托哀思,從而形成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喪事禮儀及墓葬文化。
喪事禮儀紛繁復雜。一般有為之亡人洗身、換衣、裝殮、開路、蹺棺、擇地、安葬等儀式。仡佬人認為父母的亡靈有三重意向,一是要去與先祖相會聚在另一個世界里,繼續(xù)過群體生活,其生活方式要與先祖楨;二是要像在世一樣生產(chǎn)、生活;三是會惦記兒孫,不時要回來關注。因此,孝子在為老人舉辦喪事時,根據(jù)亡靈的意向作出相應安排。洗面沐身、梳頭(或剃頭)、換上新衣褲(或裙)為的是讓亡者干干凈凈、穿著整齊美觀、有如過節(jié)走親訪友一樣去會先祖。
仡佬族墓葬為朝向特殊。古代有頭向天,腳站地為葬式,即“豎而埋之”的豎葬。又有腳向著墓地所在山坡頂峰的倒置,這一葬式即民間所謂“橫苗倒仡佬”。無論豎葬還是倒埋,都是讓亡靈升天或從山頂上天的意思。仡佬族在清代以前不立墓碑,清代以后,漸有仿效漢族立石碑的。有的在墳前壘三塊石頭為標志。有的在墳頂栽一長方石,露出墳頂為一尺。死者為男性,栽石于墳頂左側(cè),若為女性則栽石于右側(cè)。有的裝一壺甜酒放在墳的頂部,上用石塊蓋口,稱為“萬年壺”。
仡佬族的人民是山的兒女,生生死死不離大山,所以歷史上仡佬人死后地埋葬地也離不開山洞、石框、懸?guī)r,從而形成了特殊的民族墓葬結(jié)構(gòu)。
山洞是老祖宗最早的棲息之處,盡管人們早已走出了洞穴,生活在廣闊的天地里,但老人亡故將其安放洞中與先祖同在是理所當然之事。棺木放入洞穴稱為“巖穴葬”。早期僅放棺木于洞中,清代漸有壘墳于洞中者。天然洞穴有限,亡人無窮,這就有了在絕壁上開鑿洞穴安置棺木的葬式。
在溪河之濱的懸?guī)r絕壁上,打孔釘木樁一排,樁上擱放棺木,橫貼著絕壁,稱為“懸棺葬”。元《云南志略·諸麥風俗》載:“人死則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巔崖之上,以先墜者為吉”! ∝罾凶鍐试嵫b殮或埋葬,均不避銅鐵等金屬。許多棺木是用粗鐵鏈懸吊于巖洞里、石板墓、生基墓內(nèi)。大多數(shù)巖穴、石墓、生基墓中的棺木是用石鼓或磚塊厚瓦墊著下部四角。將棺木懸吊或他物墊棺,都是不讓棺木直接接觸地面,其實這都是絕壁懸棺的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