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典型的北京地方戲,它源于安徽的徽劇,后又與湖北的漢劇、陜西的秦腔(梆子)和江蘇的昆曲相互吸收、匯合、融化演變而形成。
京劇是歌舞、說唱、雜技的綜合藝術(shù)形式。并具有文學(xué)、音樂、舞蹈、美術(shù)等多種藝術(shù)內(nèi)涵。
京劇的角色根據(jù)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凈、丑四個大的行當(dāng),又各有細(xì)膩的分工。一般的男子稱“生”,中年以上的男子稱“老生”,青年男子稱“小生”,勇武男子稱“武生”。一般婦女被稱“旦”,家閨秀稱“正旦”,也叫“青衣”,小家碧玉稱“花旦”,老年婦女稱“老旦”,勇武婦女被稱“武旦”,詼諧或邪惡婦女稱“彩旦”。品貌或性格特異的男子稱“凈”,也叫“花臉”,擅武藝者被稱“武凈”。詼諧或邪惡的男子稱“丑”,也叫“小花臉”,擅武藝者稱“武丑”。
不同的藝術(shù)角色,表現(xiàn)不同性格、身份、年齡的不同人物類型。京劇劇目中,除人物很少的小戲外,凡是人物比較多的戲,總是很注意各種角色的互相搭配,使全劇呈現(xiàn)出斑斕艷麗的色彩。各種角色的唱腔與表演,都按各自的規(guī)范互相區(qū)別。
京劇表演有其固定的程式。主角上場先念引子,兩句、四句不等;再吟詠定場詩四句,概括了全劇的主題,渲染氣氛。然后,自報姓名、籍貫、身世,或是介紹與其它角色的關(guān)系等等。之后,其它角色繼而上場。角色說白后,將最后一字聲音拉長,有時一抖袖,或一笑,謂之“叫板”。于是伴奏者即拉出“過門”,角色開始演唱。
過去,戲劇界常說“千斤話白四兩唱”。京劇也不例外,總以說白為主,必候偶有感觸時方起唱工;驗閿⒕岸⒒驗榍榧倍、或為嘆息而唱、或因悲痛而唱、或感慨而唱、或因想念而唱、或因憤恨而唱、或因恐懼而唱等等;為了不使觀眾厭煩,說與唱一般不重復(fù)。
京劇唱腔的使用是根據(jù)劇情的需要,以及角色的喜樂哀怒而決定的。例如:“二簧”宜于莊重及稍悲戚;“反調(diào)”用于悲痛;“西皮”用于瀟灑快樂;“四平調(diào)”用于玩耍。至于板眼大致分為:一般的用原板;深思長嘆的用慢板;急劇氣怒的用快板;得意賣弄的用二六板等。唱時,嗓音亦有區(qū)別,如花臉須用寬嗓,表現(xiàn)人物雄壯粗魯;生角須用本嗓,表現(xiàn)文人規(guī)矩文雅;旦角須用小嗓,表現(xiàn)女子細(xì)微、柔媚的感情。
京劇的動作多由古代舞蹈衍化而來。角色在舞臺上的動作,謂之“身段”,也可以叫“舞式”。角色出臺有音樂伴奏,有一定的姿勢、板眼。各種角色的走法也不同。如粗魯莽撞的人行走,多用大步,故花臉的步法講究闊大;文人走路多莊重穩(wěn)慢,故生角的步法講究方圓穩(wěn)練;女子行走多細(xì)步裊娜,故旦角的步法講求漫穩(wěn)柔媚。角色在舞臺上的所有舉動,都須按音樂板眼和固定的程式進(jìn)行。例如:頭如何動法,身體如何轉(zhuǎn)法,手足如何移放,股肱作何姿勢,以及飲茶、飲酒、吃飯睡臥等都有其特定的表演方式。
京劇的特點之一就是對時間、空間的巧妙特殊的處理方法:室內(nèi)、室外、花前、月下、沙場馳騁、大河行舟、都通過演員象征性的動作來表現(xiàn)。演員手持馬鞭,以輕盈的舞步跑幾個“圓場”,就表示劇中人縱馬奔馳了幾十里、幾百里。數(shù)名兵士,幾名將軍,代表成千上萬的軍隊;他們在舞臺上變幾個隊形,兜幾個圈子,則表示出兵遠(yuǎn)征;兩個或幾個演員的打斗表演,則表示戰(zhàn)場上激烈的廝殺搏斗。
京劇角色的裝扮具有獨特風(fēng)格。首先是講究戲衣“行頭”描龍,畫風(fēng),色澤鮮艷。式樣多依據(jù)唐宋元明數(shù)朝衣服的樣式制成。劇中角色穿什么衣服,均有特定的規(guī)矩。不分朝代、不分地區(qū)、不分季節(jié),均照此穿法。但最早時,如演清朝戲時,只用一人穿清朝衣服,用以表示本劇為清代事跡,其余角色,仍都穿舊規(guī)定的衣服。后來,基本上依明制,按人物身份、職業(yè),分別著蟒、官衣、褶子帔等,大都寬袍長袖;勞動人民穿茶衣、老斗衣、襖褲等;武將扎靠,民間勇武則著緊身的包衣、包褲、夸衣等。京劇化妝,各種角色均有一定的譜式,凈、丑勾畫各種臉譜,以示忠奸善惡。生、旦濃妝重抹,也近似臉譜。
免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