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園位于市中心區(qū),在故宮的西北面,因與中海、南海分稱三海而得名。這里原是遼、金、元、明、清5個朝代逐漸修建而成的帝王宮苑,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全園以神話中的“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萊、方丈、瀛洲)構(gòu)思布局,形式獨特,富有濃厚的幻想意境色彩。
北海的建設源于一個古老的神話:據(jù)說,浩翰的東海上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萊、瀛洲、方丈;山上住著長生不死的神仙。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派方士徐福前往東海尋找不死藥,可一無所獲。到了漢朝,漢武帝也做起了長生不死之夢,可尋找仍然沒有結(jié)果,于是下令在長安北面挖了一個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別以蓬萊、瀕洲、方丈三仙山命名。自此以后,歷代皇帝都喜歡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來建造皇家宮苑。北海采取的正是這種形式--北海象征"太液池","瓊?cè)A島"是蓬萊,原在水中的"團城"和"犀山臺"則象征瀛洲和方丈。園中有"呂公洞"、"仙人庵"、"銅仙承露盤"等許多求仙的遺跡。
最早的北海只是一處普通的水域,水中有島名"瑤嶼"。金代開始挖湖堆山,擴大瑤嶼,改稱"瓊?cè)A島",島上建"瑤光殿"、"廣寒殿",又從汴梁(今開封)移來艮岳花石堆疊假山,北海便初具規(guī)模。元代繼續(xù)擴建瓊?cè)A島,改稱"萬歲山"、"萬壽山"、’瀆山",并以此為中心建造大都城,所以有"先有北海后有北京"的說法。明代,北海成了皇宮的后花園,稱西苑,始掘南海,堆土東岸,將團城和犀山臺與陸地聯(lián)接起來,并建"金鰲玉棟橋"。清代,在廣寒殿遺址上建塔立寺,稱"白塔寺",后改稱"永安寺",稱瓊?cè)A島為白塔山。乾隆時期對北海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建設,連續(xù)施工30年。光緒時代,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重修北海,供其享樂。
辛亥革命后的1925年8月,北海被辟為公園向游人開放,但因管理不善逐漸荒蕪,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已成為一處雜草叢生、污泥淤積的荒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海公園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疏浚三海、修整建筑、增加設施,使北海更加絢麗多姿,成為人民休息游覽的勝地。1987年,北海被評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北海公園全園以北海為中心,面積達到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約3.9平方公里)。湖口瓊?cè)A島上建的藏式白塔為全園標志。漪瀾堂波相光映;濠濮間游廊曲折。北海北岸是幾組宗教建筑,有小西天、大西天、闡福寺,西天梵境等,還有五色琉璃鑲砌的九龍壁,兩面各有蟠龍9條,戲珠于波濤云際,造型生動,色彩明快。園內(nèi)還保存有文物鐵影壁、一座16面多角形塔式石幢、495方歷代著名書法家真跡、萬歲山團城和承光殿玉佛等。北海團城內(nèi)的玉佛高琢1.6米,為整塊白玉雕而成,佛身鑲嵌寶石,通體瑩潤,珠光奪目,極為珍貴。其左留臂有一刀痕,為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北京時留下的罪證。團城承光前的巨型玉甕“瀆山大玉海”重達3500公斤,氣勢逼人。
景點地址:西城區(qū)文津街1號
位置:位于市中心區(qū),在故宮的西北面
面積: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約3.9平方公里)。
概貌:北海位于今北京城的中心地區(qū),與中南海一橋之隔,總面積1063畝,其中水面占一半以上,是我國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園林。它以富麗多彩的文物古跡、風格獨特的造園藝術、優(yōu)美秀麗的湖光山色而馳名中外。
景觀:
靜心齋、九龍壁、琉璃閣、善因殿、瀆山大玉海、小西天觀音殿、
延樓長廊、團城、永安橋、五龍亭、白塔、銅仙承露盤、瓊?cè)A島。
交通:乘公交車5、101、103、109、124、812、814、846、康恩專線到北海前門,乘13、42、107、111、118、810、701公交車到北海后門。
景點電話:64071415
開放時間:8:00-18:00
門票: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