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由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三義廟等部分組成,占地83.12畝(55441.0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12159平方米,占21.93%,綠化面積23301平方米,占42%,是全國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和三國文化的集中展示地,也是全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堂并與陵園合一的名勝古跡。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陵、漢昭烈廟始建于蜀漢章武三年(223),南北朝時遷來了武侯祠。南北朝至元代,三者彼此為鄰、各自分開,明初合為一體,并將劉備、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仍習稱這復合體為武侯祠。清康熙十一年(1672)維修時又將其分為前后兩殿,保留至今。
武侯祠的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是昭烈廟、武侯祠、三義廟、“結義樓”等。其西是惠陵陵園和“三國文化陳列室”等。祠內(nèi)還有碑碣、匾聯(lián)、鐘鼓、聽鸝館、香葉軒等景區(qū)、景點,內(nèi)容豐富。祠內(nèi)有蜀漢歷史人物塑像50尊,多出自清代民間藝人之手。蜀漢君臣上下濟濟一堂,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大特色。這些塑像群從清代起被人們視為喜神。武侯祠因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主題鮮明、文化博深而享譽海內(nèi)外,每年前來參觀、游覽、朝拜的游客達一百萬人次以上。1780年來它在建設、維修、發(fā)展時又自覺、不自覺的將儒家文化、兵家文化作為了主體思想; 加之它又正好位于“三國正統(tǒng)”的蜀漢的首都,因此它理所當然的被中外游客視為“三國文化”的圣地。
武侯祠的建筑格局,歷史上也屢經(jīng)變化。第一次大變是武侯祠的遷入。成都武侯祠始建于成漢李雄(303——334年在位)之時,位于少城內(nèi)。杜甫于上元元年(760),拜謁武侯祠時,祠內(nèi)已古柏森森,由此上推其始遷入年代約在南北朝。諸葛亮一生功績建樹得力于劉備三顧茅廬;蜀漢帝業(yè)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諸葛亮的忠貞智慧。把他們的紀念地遷到一起,良相伴明君,是儒家文化中君臣觀念的強烈體現(xiàn),也是儒家文化為這個名勝景點注入的最強活力。武侯祠遷到惠陵、漢昭烈廟旁,三個景點共同構成了一個以三國文化為背景的景區(qū),它對豐富這一景區(qū)的文化內(nèi)涵、提高地位、擴大影響等都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宋代任淵《重修先主廟記》:惠陵有廟在其東,所從來遠矣,大殿南向,昭烈弁冕臨之,東夾室以后主,而西偏少南又有別廟,忠武侯在焉。明初發(fā)生了第二次大變化。據(jù)張時徹嘉靖二十六年(1547)《諸葛武侯祠堂碑記》說:“洪武初……,蜀獻王之國,首謁是廟,謂君臣宜一體,乃位武侯于東、關張于西、為文祭之。蓋自是武侯廢祠,而乃以其碑碑廟中。”明初“武侯于東,關張于西”,即將諸葛亮的像塑在劉備的東面,把關張的像塑在劉備的西面,事實上以前的武侯祠已“廢祠”。這次大變,將過去的當昭烈廟與武侯祠合為一殿,出發(fā)點是“君臣宜一體”,仍是儒家文化的君臣觀念在起主導作用?滴跏辏1671)維修時,又將明代的一殿分為前后兩殿,形成昭烈廟(昭烈殿、劉備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諸葛亮殿)在后,前高后低的格局;又置文臣武將兩廊于前殿兩側,“如朝廷禮”,進一步突出劉氏皇權。這次變化仍保留了君尊臣卑的儒家文化主題。
武侯祠入選的塑像,歷史上屢有變化。這個變化反映了不同時代,對“忠”的不同認識。南北朝時將原建在成都少城內(nèi)的武侯祠遷到惠陵旁,“以臣伴君”,是儒家文化中君臣關系的具體反映。祠內(nèi)唐宋時期原有劉禪專祠,當然也有塑像。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二《兩王難當二堂》說:“蜀先主祠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挾即武侯祠,東挾即后主劉禪祠。蔣公堂帥蜀,以禪不能保有土宇,因去之。”清代在重塑武侯祠塑像時,入選對象無論職務高低、貢獻大小,都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忠。劉禪、法正、彭羕 、廖立、劉封、李嚴、劉琰、魏延、楊儀、譙周等一大批蜀漢重要人物之所以落選,那就是他們在過不了“忠”的“政審”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