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jié)屋,以居其師。”因園內(nèi)“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獅子巖普應(yīng)國師中峰,為紀(jì)念佛徒衣缽、師承關(guān)系,取佛經(jīng)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獅子林”。
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臺、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yù)。
元代流傳至今的獅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氣勢雄渾,奇峰怪石,玲瓏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條路線,21個洞口。橫向極盡迂回曲折,豎向力求回環(huán)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盤旋,時而登峰巔,時而沉落谷底,仰觀滿目迭嶂,俯視四面坡差,或平緩,或險隘,給游人帶來一種恍惚迷離的神秘趣味!皩γ媸瘎蓐帲仡^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繞勢嵌空。如逢八陣圖,變化形無窮。故路忘出入,新術(shù)迷西東。同游偶分散,音聞人不逢。變幻開地脈,神妙奪天工!薄叭说牢揖映鞘欣,我疑身在萬山中”,就是獅子林的真實寫照。
據(jù)史載,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獅子林賜額“獅林寺”后,乾隆皇帝六游獅子林,先后賜“鏡智圓照”、“畫禪寺”及現(xiàn)存“真趣”等匾額。乾隆還下令在北京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內(nèi)仿建了兩座獅子林?娠L(fēng)當(dāng)年帝皇對獅子林情有獨鐘。
蘇州園林甲江南,獅子林假山迷宮甲園林。歡迎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前來尋蹤、探幽、覓“真趣”,解開當(dāng)年和尚造假山迷宮之謎。
據(jù)《地方志》記載,獅子林在園林路23號。面積16.7畝。開放面積13.14畝,內(nèi)水面1.8畝。
宋時,該處為貴家別業(yè)(《吳門表隱》云系章瓊宅),林木翳密;兆跁r,太湖石被搜羅遠(yuǎn)送汴京,適金兵入汴,部分異石散置此處(顧頡剛:《蘇州史志筆記》)。元至正二年(1342),天如禪師維則在蘇弟子買其地,結(jié)屋為天如居。當(dāng)時竹與石占地大半,屋不過20楹,較簡樸.維則好聚奇石,有含暉、吐月、立玉、昂霄諸峰,最高者狀如獅子。
因維則師中峰倡道于天目山師子巖,又取佛經(jīng)中佛陀說法稱“獅子吼”,其座稱“獅子座'意,名“獅子林”。內(nèi)有立雪堂、指柏軒、問梅閣、玉鑒池等。維則有句云:“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萬山中!本S則圓寂后弟子散去,寺園日漸荒蕪,散為雜居。元末,張士誠婿潘元紹府在此一帶,附近皆其宅第。明洪武六年(1373),倪瓚繪獅子林圖,畫面上竹樹叢植,茅舍疏朗,怪石聳峙,不見山洞。翌年,徐賁作《獅林十二景圖》。嘉靖年間寺僧散去,奇峰堂構(gòu)淪沒于荒煙蔓草間。后又被豪家占為市廛。萬歷年間,知縣江盈科訪求故地,重建殿閣與園。清初,一度廢為民居。順治五年(1648)又重建,勝于舊觀。康熙四十二年(1703),玄燁來游寺園。
顧祿《清嘉錄》云:“康熙間,黃小華殿撰之父購為涉園!(黃父即衡州知府黃興祖。其子黃軒字小華,乾隆三十六年狀元)園內(nèi)有合抱松樹5株,又稱五松園。園寺分立始于此。梁章鉅《浪跡叢談》云:乾隆二十七年南巡蒞吳,始開辟蔓草,筑圍墻垣。乾隆帝數(shù)次來游,展倪圖對照觀賞,作詩有“一樹一峰入畫意,幾彎幾曲遠(yuǎn)塵心”之句;鼐┖蟀茨邎D筆意,在圓明園、避暑山莊仿構(gòu),分別題“獅子林十六景”。
據(jù)乾隆三十六年《南巡盛典圖》,前寺后園,以墻分隔,園范圍約相當(dāng)于今日園中部山池一帶,池西緊靠界墻。至乾隆中葉,文士題詠中已多贊譽(yù)仁元(即潤生)《重修獅子林記》和《獅子林圖》。過堂后小方廳,北院花臺上有湖石巨峰,似由九頭姿態(tài)不同的獅子組成。峰北院墻漏窗圖案分別為琴棋書畫。池北岸亭內(nèi)高懸乾隆三十年親題“真趣'匾,與荷花廳同為賞荷佳處。石舫北暗香疏影樓附近假山疊石亦稱上選。池西問梅閣前梅花數(shù)株,窗槅、地面、桌凳均呈梅花形,閣檐之旁疊石引水筑人工瀑布,其旁飛瀑亭?捎^飛瀑三疊而下。碑亭北對修竹閣,亭閣之間疊黃石假山“小赤壁”,宛似天然石壁溶洞。余則燕譽(yù)堂庭院、扇亭、古五松園等處俱見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