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座落在風景秀麗的云龍山風景區(qū)內(nèi),東依蒼翠郁郁的云龍山,西畔碧波浩渺的云龍湖,依山面水,環(huán)境幽雅。該藝術館是一座以陳列、收藏、研究漢畫像石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江蘇省序徐州漢畫像石保管組”和后來的“徐州博物館漢畫像石陳列室”。198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開始籌建漢畫館,1987年6月8日正式成立序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 ,1989年10月1日建成并對外開放接待觀眾。
徐州漢畫像石館的大門為仿四川雅安的子母石闕用青石建成,館名由著名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親筆題寫。展區(qū)以大殿為中軸線,依著對稱的原則,建有南、北、中三組院落。整體建筑廊房相連,白墻、黛瓦、赭柱,與山石峭壁、松林綠葉相映生輝。館區(qū)占地面積2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現(xiàn)收藏漢畫像石800余塊,展出177塊,分別陳列鑲嵌在展廊和7個展室內(nèi)。展廊全長206米,共展出漢畫像石69塊,其中以新沂市炮車鎮(zhèn)出土的“紡織圖”、瓦窯鎮(zhèn)出土的“建筑人物圖”、銅山縣十里鋪出土的“百鳥朝鳳圖”、沛縣古泗水出土的陰線刻“舞樂宴飲圖”最為珍貴。
(炎黃升仙圖)
第一展室陳列的是銅山縣苗山漢墓出土的畫像石,共有9塊。其中以“炎黃升仙圖”最為精采:炎帝頭戴斗笠,身著蓑衣,手持耒耜,引鳳升天;黃帝熊首人身,口吐仙氣,體生雙翼,飛黃騰達、乘黃升仙。該墓畫像石均為平面剔地線雕,時代為東漢中晚期。
(緝盜榮歸圖)
第二展室陳列的是銅山縣柳新鄉(xiāng)石槨墓和沛縣棲山石槨墓,這兩座墓均為復原陳列,時代分別為西漢晚期和王莽時期。這個展室墻壁鑲嵌的巨幅畫像石“緝盜榮歸圖”長度8米,是目前國內(nèi)發(fā)現(xiàn)最長的漢畫像石。該幅畫像石表現(xiàn)了從審訊犯人、解押囚徒到亭長迎候的全過程。該幅畫像對研究漢代的刑法、刑具以及迎候制度等方面,有重要意義。這幅漢畫長卷是1987年在銅山縣青山泉鄉(xiāng)發(fā)現(xiàn)的。
(紡織圖)部分
第三展室陳列的是銅山縣散存漢畫像石,其中銅山縣青山泉出土的“紡織圖”為館藏珍品。漢代徐州一帶紡織業(yè)較為發(fā)達,目前已出土“紡織圖”7塊,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各存一塊。青山泉“紡織圖”為尋常人家的紡織情景,從圖中可以看出織布、絡紗、搖緯的全過程,織機上的婦女正轉(zhuǎn)身接抱送來的嬰兒,生活氣息十分濃厚。
(車馬出行圖)局部
第四展室共陳列畫像石40塊,主要集中了銅山縣洪樓漢墓、漢王漢墓、利國漢墓出土的漢畫像石。洪樓畫像石主要為祠堂畫像,畫像內(nèi)容有“七力士圖”、“迎賓宴飲圖”、“車馬出行圖”、“舞樂百戲圖”等。這批畫像石畫幅巨大、雕技樸拙,內(nèi)容豐富。如“舞樂百戲圖”畫面高1.1米,長2.2 米,上面刻有雷公雨師出行、象奴戲象、轉(zhuǎn)石成雷、水人弄蛇、幻人吐火等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和張衡《西京賦》中描寫的當時大型百戲演出場景十分相近。漢王畫像石墓為紀年漢墓,其時代為元和三年(公元86年),計有畫像石10塊,其中“烤肉串圖”引人注目。畫面上食者一手將貫穿好的精肉在爐上翻烤,一手執(zhí)扇起火,其情景如同今日的烤羊肉串一樣。利國漢墓計出土畫像石6塊,其中以“酒肆圖”和“雜技圖”較為精采。“酒肆圖”可以看出漢代釀酒的過程。畫面刻一酒樓, 樓上有人對座飲酒,樓下中間二人面對大酒壇,左次問有一 酒壇,立于爐上,為蒸酒之器。
這個展室樓上展出的兩組泥塑,是天津泥人張藝術工作室根據(jù)徐州畫像石的畫面內(nèi)容,以泥塑的形式表現(xiàn)出的漢代的生產(chǎn)和生活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