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素有龍壁之城的美稱,至今還存有龍壁九座之多。其中:一龍壁四座,三龍壁一座,五龍壁三座,九龍壁一座(據傳說大同原有一座七龍琉璃壁,但早已無存,無可查考)。這些黃、綠、藍、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龍壁群,造型風格既出同源,又不雷同,制作工藝高超,氣宇不凡,使古城大同錦上添花,愈加絢麗多彩。 龍壁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于皇宮、王府、廟宇門前。既可作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烘托建筑物,使其展現(xiàn)出更加肅穆、壯麗的風貌。
龍這種臆想中的神物,源于原始社會。那個時期的人們,常常把認為與本氏族有血緣關系的某種動物或自然物,當做本氏族的標志,這就是所謂的“圖騰”。當時生活于中原大地的夏族,即以龍作為本氏族的圖騰。古代人民在創(chuàng)造龍的形象時,將世上能夠體現(xiàn)動物的力量和健美之處薈集于一身,于是便產生了龍這個形象。因此,龍便兼括了蛇身、駝頭、鹿角、兔眼、虎口、鷹爪、馬鬃、魚鱗、鯉須等獨特之處,而成為這許許多多動物的一個奇特的綜合形象。數千年來,龍成了華夏民族立國的標志,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古老文明的象征。中華民族也素來以“龍的傳人”而自喻,并以此而自豪。 在中國的封建時代里,龍——這種古代人們想象中的動物,進一步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作用,以致成了皇帝的象征,即所謂的“真龍?zhí)熳印。人們也常用“九五之尊”來稱頌帝位。《易·乾》說:“九五飛龍在天!币馑际钦f“圣人首出萬物之象”,所以歷代帝王都喜歡在器皿、服飾、用具上以龍為裝飾,諸如:印璽、旗幡儀仗、宮室輿輦、畫棟雕梁,乃至器皿玩具等,用以表示受命于天,代天而治。 在佛教的經典里,龍為天龍八部眾之一,有神力,能護持佛法,于是就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因此,在寺院山門前,也往往用龍的圖案來鑲嵌照壁。
據計,山西省除長治市城隍廟、陽城關帝廟、平遙太子寺、平陸縣井坪鎮(zhèn)等有數的幾座龍壁外,象大同這樣能將如此眾多的龍壁薈萃于一地者,國內實屬罕見。特別是大同九龍壁,無論其建筑規(guī);蛩囆g價值,還是年代的久遠,均為全國龍壁之冠,獨占鰲頭,堪稱為國家的瑰寶。
馳名中外的大同九龍壁,在我國現(xiàn)存最享盛名的三座九龍壁中,是建筑年代最早、尺度最大、而又最富藝術魅力的一座。(另兩座在北京,一座在北京北海公園,一座在北京故宮皇極門前,均建于清乾隆時代。較大同九龍壁要晚三百五十至四百年。)
大同九龍壁為坐南朝北的單面五彩琉璃照壁,長45.50米,高8米,厚2.09米。高出一般民房,顯得十分巍峨壯觀。較之北京北海九龍壁(長25.5米,高4.9米,厚1.42米)要高大將近三倍。
此壁的建筑結構,全部使用黃、綠、藍、紫、黑、白等色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壁體由三部分組成:底部為須彌座,中部為壁身,上部為壁頂。東西兩端分別是旭日東升和明月當空的圖案,并襯有江崖海水,流云紋飾。須彌座的束腰鑲有兩層琉璃獸:第一層是麒麟、獅、虎、鹿、飛馬等,第二層是小型行龍。這些琉璃獸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須彌座上平托九龍琉璃壁身,由于比例恰到好處,給人以一種穩(wěn)重雄健的感覺。壁身之上有仿木結構的琉璃斗拱六十二組,承托琉璃瓦壁頂。壁頂為單檐五脊,正脊兩側是高浮雕的多層花瓣的花朵以及游龍等,脊頂戧獸、脊獸、龍獸俱全,兩端是雕刻手法細膩的龍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