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大境門
景點 |
大境門 |
介紹 |
大境門是我國各族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張家口境內(nèi)的長城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在北魏、 北齊長城基礎上修建的。
明代是我國長城建筑發(fā)展史上最后修筑長城的一個封建王朝, 先后設計九鎮(zhèn), 大境門長城隸屬宣府 (今宣化)鎮(zhèn)轄, 附屬九鎮(zhèn)的邊墻稱“九邊”,即萬里長城。入本市一段為:東由延慶縣的白河堡進入赤城,途徑張家口大境門,西至懷安縣馬市口,入山西境內(nèi),全長450公里,并在沿線設諸關口,如獨石口、張家口、新河口、馬市口等,張家口系重要關隘之一。張家口大境門,以其長城關口而聞名。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來遠堡西側邊樓開豁建門,名曰“大境門”。
游人到張家口,以一賞長城與大境門為快事。相傳,清康熙皇帝遠征回歸京都,夜經(jīng)此地,曾露宿大境門外,后建臥龍亭。1963年,為保護文物古跡,將臥龍亭遷入市人民公園大境門位于張家口市區(qū)北端。門外東、西太平山巍然對峙,地勢十分險要。大境門是一座條石基礎的磚砌拱門,門墻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有木制鐵皮大門兩扇。頂部為一平臺,長12米、寬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內(nèi)有0.8米高的女兒墻。 門楣有察哈爾都統(tǒng)高惟岳 于1927年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蒼勁壯觀。
據(jù)《口北三廳志》載:“大境門據(jù) 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明設防守,清置總管,形式險要,足資拱衛(wèi),歷史上這一帶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接邊塞與內(nèi)地的交通要道。1945年8月23 日,八路軍從此門入城,第一次解放了張家口。
1948 年12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國民黨軍隊5萬多人從大境門筘出,全殲之,張家口第二次解放,F(xiàn)在,大境門仍為通往口北的要道和瀏覽勝地,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寬9米,有木制鐵皮大門兩扇。頂部為一平臺,長12米、寬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內(nèi)有0.8米高的女兒墻。門楣有察哈爾都統(tǒng)高惟岳于1927年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蒼勁壯觀。
據(jù)《口北三廳志》載:“大境門據(jù)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明設防守,清置總管,形式險要,足資拱衛(wèi),歷史上這一帶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接邊塞與內(nèi)地的交通要1945年8月23 日,八路軍從此門入城,第一次解放了張家口。1948 年12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國民黨軍隊5萬多人從大境門筘出,全殲之,張家口第二次解放。現(xiàn)在,大境門仍為通往口北的要道和瀏覽勝地,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位置 |
河北張家口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安徽
澳門
北京
福建
甘肅
廣東
廣西
貴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江西
遼寧
內(nèi)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臺灣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慶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