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至公堂
景點 |
至公堂 |
介紹 |
至公堂在蘭州市翠英門路。為清代貢院應試之堂。 同治年間(1862一1874),陜甘總督左宗棠上書清廷,請求在蘭州設立貢院,獲準。光緒元年(工875年)貢院落成,當時地盤縱140丈,橫90丈,號稱可容納考生4000名,左宗棠題寫匾額“至公堂”。主體建筑至公堂、衡鑒堂和觀成堂3座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另有回廊、廂房等。現(xiàn)占地47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 至公堂為鄉(xiāng)試取舍重地,其后有鑒衡堂,為鄉(xiāng)試閱卷之所,今為云南大學圖書館。至公堂前原有明遠樓,樓前東西有號舍,“每號以八尺為度,舍得五尺,衢路三尺,高其檐,寬其壁”。屋內(nèi)原為泥地,每逢風雨,一片泥水,后改以“蚌殼鋪地,使無涓泥”,道光六年(1821),又“均甕以磚”。如此號舍,清末之時,竟有5000余間,號舍四角筑有高樓,以為監(jiān)督之用。時號舍排列整齊,形如長巷,巷口設號柵,便于關鎖。號舍以千字文編號,每號住生員一人。入場后考三次,每次考三天,考生唱名入號,耗時終日,后鳴炮封門,交卷始開,三天吃住,均在號舍之中,而以敲鑼報時。按《重修貢院碑記》載,時“闈中無水,取食于翠湖,日需夫三百名,繞道上坡為艱,門禁啟閉,有時往往缺之”。后在貢院鑿井,水困稍解。今云大會澤院內(nèi),仍有號舍40間,近年又整修一新,可窺見當年號舍風貌之一斑。 清末科舉制度取消,光緒二十八年(1903),云南貢院舉行最后一次鄉(xiāng)試,即告結束。貢院遺跡,除至公堂與號舍外,還有今云大正門,舊稱龍門,原左右各有牌坊一座,左為“騰蛟”,內(nèi)額匾書“明經(jīng)取士”;右曰“起鳳”,匾書“明經(jīng)取士”。20世紀60年代,兩坊俱毀。原入門坡上還有明弘治年間立“科甲英雄”牌坊,毀于明末。大門之外,西有貢院坡,明清以來通稱貢院坡,貢院門口的街道稱貢院街,登貢院城修長的石級稱龍門路。貢院街上原有座石橋,是從城內(nèi)到貢院的要道,稱龍門橋。舊時“一登龍門,則身價十倍”,可謂直上青云,貢院街后來亦改為青云街。貢院西邊直至大西門,是當年各州縣應考生員云集的地方,大有文人如林的氣象,故稱文林街。翠湖西岸的先生坡,則因有館舍供謄錄、考務的先生下塌而得名。翠湖東路還有皇華館,專供考官在考試前后寓居。其中文林街、先生坡等地名仍然保存下來。
|
位置 |
甘肅蘭州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安徽
澳門
北京
福建
甘肅
廣東
廣西
貴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江西
遼寧
內(nèi)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臺灣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慶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