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士閣又名四牌樓,位于合浦縣城東南85公里的山口鎮(zhèn)永安村內。大士閣因過去在閣樓上曾供奉觀音大士而得名。該閣始建于明初,清代道光年間曾重修一次,為中國距海最近的古建筑之一。面闊3間,進深6間,分前后兩閣,上下兩層,兩閣相連,渾然一體。整個建筑布局協(xié)調,組成一個優(yōu)美穩(wěn)固的統(tǒng)一體。 據志書記載,自明代至清代合浦地區(qū)曾遭多次風暴襲擊和地震搖撼,附近幾里內廬舍倒塌,唯獨大士閣巋然屹立。該閣在建筑學上有很大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現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永安古城濱臨北部灣 海邊,是明代廉州衛(wèi)轄下的永安千戶守御所的所在地,是 古代沿海地區(qū)抵御外來侵略的哨防重地之一。大士閣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因供奉觀音大士得名。閣 以四柱廳為中心,下層通達四衢,又俗稱四牌樓。198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士閣位于永安古城市井中心,坐北向南,面闊三 間,寬 9.7米,總進深六間,長16.4米,由兩座前后相 連的重檐歇山頂建筑組成。前座為九檁無廊木構架,后 座為十一檁無廊木構架,兩檐相交設承溜(天溝),形成 勾連搭屋面。以后座的三進四柱廳為中心,內部連成整 體。上層設木板及門窗裝修,樓面鋪設木板。下層四面 開敞。大木架采用穿斗式結合抬梁式以榫卯聯(lián)結,以橫 枋穿聯(lián)各柱。梁枋施彩畫,外檐柱頭科出二跳丁頭□,閣 頂各脊上有龍、鳳、花草、鳥、獸等雕飾。
全閣由 18根檐柱、10根金柱、2根山柱組成縱長方 形柱網,石質柱礎,礎下無磉墩。柱礎有方唇素面鼓墩、 圓唇素面覆盆墩及方唇蓮瓣覆盆墩等。蓮瓣尖削細長,比 較清秀。 閣內落地柱子微向內傾,形成側腳,無生起。柱身 為梭柱造,每柱以柱高的三分之一制上下收殺,接近宋 《營造法式》梭柱造收殺規(guī)定。柱子用材粗壯,柱高與 柱徑之比為 8.8:1,在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范圍內。] 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前座的九檁木構骨架施用 兩組穿斗式構架組成。后座是全閣的主要部分,通高約 8米,構架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結合,三架梁以上為抬梁式, 五架梁以下為穿斗式,整個骨架由兩組梁架,即四根重 檐金柱和四根內金柱組成。閣內門窗等裝修多為后代重 修。一、二層之間設扶梯。前座為細格子通窗。屋頂坡 度平緩, 屋架舉高與前后檐檁距離的比例為 1:4, 出檐 1.05~1.1米。 據何天衢《永安城重修大士閣碑記》載,清道光元 年(1821)曾重修。195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撥款維修。1983 年由于大部柱子被白蟻蛀空,部分梁枋構件殘損,又由廣 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撥款維修,對蛀空的柱子進行化 學樹脂加固,更換腐朽的梁枋,并對屋面進行了翻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