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動物園:在北京西城區(qū)西直門外大街。明代這里是皇家莊園,清代光緒三十二年擴建成農(nóng)事試驗場,栽培各種植物,馴養(yǎng)觀賞動物,越兩年對外開放,稱萬牲園。解放后經(jīng)全面整修擴充,辟為西郊公園,1955年更名北京動物園。園內(nèi)建筑面積達 5萬多平方米,有犀牛館、河馬館、獅虎山、熊山、猴山、象房、羚羊館、長頸鹿館、熊貓館、海獸館、猩猩館兩棲動物館、鳴禽館、小動物園、鹿園等,展出我國珍奇動物如大熊貓、東北虎、金絲猴、麋鹿等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性動物品種,共有490余種,近5000頭動物,是我國最大的動物園
園內(nèi)軒、堂、亭、樹與動物苑舍交織在一起,占地86.5萬平方米。明代這里是皇室的莊園,清初又是皇族私人園邱,清末改為農(nóng)事試驗場,馴養(yǎng)了一些供皇族觀賞的動物,約200只,均從德國進口。俗稱"萬牲園"。
現(xiàn)擁有各種珍禽異獸600多種,計7000多只,為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動物園,也是世界著名動物園之一。其主要任務是飼養(yǎng)、繁殖、展示各種野生動物,宣傳動物科學知識,為我國重要的動物科研基地之一。主要展出有我國豐富的野生動物和珍稀動物。如大熊貓、金絲猴、白唇鹿、糜鹿(俗稱“四不象”)、扭角羚、東北虎和各種鶴類、雉雞等。同時也廣泛收展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珍貴動物,如北極白熊、美洲野牛、澳洲袋鼠、歐洲棕熊、非洲斑馬、角馬、長頸鹿、非洲大象、蛇類等等。外國元首贈送的動物也養(yǎng)展于此。這一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動物王國,每天引來大批少年兒童及中外游人,為北京著名旅游勝地之地。
主要館舍 大熊貓館
1989年,借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召開的東風,北京動物園修建了新大熊貓館。新館位于原熊貓館東側(cè),北樓北側(cè)的大門中軸線上。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452平方米;室外運動場面2000平方米。整個建筑以中國古典園林"拓樸"原理為哲學依據(jù),以其表達形式"太極圖"為形式構(gòu)圖。造型呈竹筍狀,十一對拱圈就像竹節(jié)。建筑主體為砼結(jié)構(gòu),后部為鋁合金玻璃幕墻, 以網(wǎng)架支撐。東部及中部為折形,西部為弧形,造型既有統(tǒng)一又有變化,并與木模板脫模的砼墻銜接,一粗一細,一明一暗,相映成趣。
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大熊貓館在設計階段采用了競賽的方式,由建筑工程、園林藝術和動物學等各方面的專家和上級主管部門領導組成的評選小組,從報送的十個方案中評選出由北京市建筑設計院設計的方案。該建筑以巧妙的構(gòu)思、新穎的造型、合理的布局及完善的功能成為獸舍建筑中的姣姣者,是藝術性和實用性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
長頸鹿館
北京動物園長頸鹿館1957年8月竣工。該館位于動物園長河以南,是動物園西部最高的館舍。該館為磚混結(jié)構(gòu)的單層尖頂建筑,頗具歐洲風格,最高處8.9米。中央?yún)⒂^大廳跨度為5米,長20米。長頸鹿館的獸舍面積約200多平方米, 共分7間,動物與游人近在咫尺僅以一網(wǎng)隔開,展覽效果極好。
緊傍獸舍的5間室外運動場總面積達3000平方米以上,運動場之間以欄桿相隔,飼養(yǎng)員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需要把動物分布于各個運動場。運動場外環(huán)繞著寬2.5米的參觀通道,為保證安全,除網(wǎng)外有欄桿與游人相隔外,網(wǎng)下還砌有60厘米高的矮墻,這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數(shù)。
為了照顧長頸鹿特殊的身體特征,本館不論館舍還是棲棚都建得高高大大的,給人一種挺拔向上的感覺。
長頸鹿館中除了飼養(yǎng)長頸鹿以外,還伴養(yǎng)了一些山羊和野兔,既豐富動物生活環(huán)境又滿足了游客的需要。
大猩猩館
1987年,我園興建了新的大猩猩館。該館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430平方米;室外運動場面積3600平方米;工程總造價達420萬元。 建筑面積比舊館增加了近2倍,展舍內(nèi)建有猩猩日;顒拥纳绞、棲架,背景繪有猩猩野外生活的壁畫,展窗玻璃采用大尺寸34毫米厚的復合玻璃,保證捶擊安全。室外運動場有山石、水池等運動設施和圍欄,展室與室外運動場有地廊作為通道,串籠閘門為手搖機械門,人與猩猩不直接接觸,保證了飼養(yǎng)人員的安全。館內(nèi)還設有隔離室、治療室、繁殖室、育幼室及飼料加工室等,加寬了飼養(yǎng)操作廊,改善了飼養(yǎng)管理條件。 金絲猴館
金絲猴館建于西部靈長區(qū)內(nèi),西靠大猩猩館,東臨黑水洋,環(huán)境優(yōu)雅,南北地勢平坦開闊。占地面積 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 500平方米,室外運動場面積320平方米。該館是為了突出我國一類保護動物而建,也是繼大熊貓館之后我園所建設的又一重點館舍。在設計時拋棄傳統(tǒng)動物館舍的設計模式,以新的建筑觀念將人、動物及自然環(huán)境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以網(wǎng)架、片墻、坡道、樓梯等多種建筑有形語匯圍合、分割、穿插空間,組合成富有新意的園林景觀,使其典雅又不乏生動。
羚羊館區(qū) 北京動物園新羚羊館于1997年9月竣工。新羚羊館東臨小動物愛心俱樂部,西臨羚牛區(qū)。該館為水泥結(jié)構(gòu)建筑,外觀為東西長合狀。中間主體建筑為室內(nèi)獸舍組成。室內(nèi)從東至西有兩米寬通道,通風較好。室外為南北圍欄式動物運動場,室內(nèi)主體建筑高6米多,20間室內(nèi)動物獸舍,一大間為24平方米,中間有隔斷推拉門,又分為12平方米一間,做為對動物的臨時隔離和串間使用。獸舍內(nèi)設有動物食水、槽, 設上下水, 供動物飲水、飲食之用。動物獸舍每間還設有供暖設備。
在圍欄內(nèi)分大小12個運動場,每個運動場在50-30平方米不等。在運動場鐵圍欄亦裝遮陰避雨柵欄及部分草架子。
園內(nèi)古跡
暢觀樓
樂善園暢觀樓建成于清光緒三十四年,是作為慈禧乘船延長河前往頤和園途中的一個行宮修建的,為歐洲巴洛克風格建筑,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二層樓房,周圍有深外廊,山墻面向前開窗,屋頂內(nèi)為閣樓。紅磚墻體,局部抹灰及灰塑線腳并加以磚雕花飾。愛奧尼式柱,曲線形山墻上綴以球形裝飾。正面兩端轉(zhuǎn)角處為八字形閣樓,上覆拱形鐵皮頂。暢觀樓建成后不久慈禧、光緒先后去世,實際上并未使用過。辛亥革命的先驅(qū)孫中山來京時曾在暢觀樓居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京市的第一個規(guī)劃方案就誕生在暢觀樓,稱為“暢觀樓方案”。
陸謨克堂 陸莫克堂陸謨克堂是20世紀30年代為紀念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而建的一所中西合壁三層小樓,是由中法文化教育基金會、國立北平研究院及國立北平天然博物院等共同主持用退還的庚子賠款合建的,中國最早的植物學科研樓,曾是中國現(xiàn)代植物科學研究的基地。整個建筑平面呈長方形,為法式3層樓,外墻磚石為灰紅兩色,樓南面正中刻有“陸謨克堂”四字(現(xiàn)已不存),一至二層為實驗室和圖書館,三層為標本室,由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使用。1949年在這里建立了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1953年改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F(xiàn)為中國植物學會辦公地和中國科學院植物標本陳列館籌備處。
宋教仁紀念塔
辛亥革命先驅(qū),中國國民黨元老宋教仁在袁世凱的北京政府擔任農(nóng)林部總長期間,曾在農(nóng)林部下屬的農(nóng)事實驗場內(nèi)鬯春堂居住。1913年3月宋教仁獲選國民政府總理,被袁世凱刺殺。此后,在宋教仁住過的鬯春堂北面建立了一座2米高的“宋教仁紀念塔”,塔型采用古希臘方尖碑的形式,環(huán)塔四周種植柏樹百余株。1966年初夏,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宋教仁因為國民黨元老的身份而慘遭不幸,宋教仁紀念塔被毀,僅余二層混凝土基座。
四烈士墓 四烈士墓遺址碑1912年1月26日國民革命先驅(qū)彭家珍身懷炸彈,在西四紅羅廠刺殺宗社黨黨魁良弼,功成身死。1912年1月16日由革命黨人黃之萌、張先培、錢鐵如、吳若龍、楊禹昌、羅明典、鄭毓秀等18人組成的暗殺團體在北京東華門伺機刺殺袁世凱,制造了東華門事件,當場炸死袁世凱衛(wèi)隊長等10余人。革命黨人黃之萌、張先培、楊禹昌等10人被捕并被殺。1912年2月,南京臨時政府褒揚彭黃張楊四人的革命業(yè)績,追贈彭家珍為大將軍,并為彭家珍、楊禹昌、黃芝萌、張先培等四位烈士在農(nóng)事試驗場營建墓地。整個墓地呈正八角形,距地面約1米,正中立約8米的紀念碑,碑上刻“彭、楊、黃、張四烈士墓”。底座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各有七級臺階通向紀念碑。四烈士就安葬于正南、北、東、西四面的石冢下,每座墓前均有碑文,記錄烈士事跡,并有中國國民黨黨徽裝飾。1966年文革爆發(fā),為顯示“革命決心”紅衛(wèi)兵砸毀了飾有青天白日標記的四烈士墓,先僅存一塊四烈士墓遺址碑存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