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大炮臺
景點 |
大炮臺 |
介紹 |
大炮臺創(chuàng)建于1617年,至1626年建成,名為圣保祿炮臺,澳門居民多稱為“大炮臺”。在近四百年的歷史里,大炮臺內(nèi)部建筑曾多次改建。大炮臺的大門朝南,早期入門口為火藥儲存庫;上層的中央是一座三層高的塔樓(今已無存),每一層都裝備火炮;旁邊另有四排房子,為澳督及官兵的營房,宿舍兩側有臺階與下層入口處相連。炮臺內(nèi)備有水池及軍需庫,軍需庫儲備充足,足以應付長達二年的包圍?傃灾,這座炮臺為當時澳門防御系統(tǒng)的核心,構成一個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炮火防衛(wèi)網(wǎng)。而從1623年至1740年間,這里更一直是城防司令和澳督的住所。 大炮臺一直為軍事禁區(qū),直至1965 年原營房位置改建成氣象臺,1966年氣象臺遷入后開放為游覽區(qū)。 大炮臺城墻分別于1992、1993和1996年進行修葺,有關工程只限必需的,以保持其真實性。除了清洗狀況良好的物料外,還清除表面雜草,用除草劑清除植物的根部,使用原有材料修補墻身裂縫。因此,大炮臺之結構被完整地保存。 1996年9月起,政府將原氣象臺的大樓拆去,原址改建為澳門博物館,1998年落成啟用。 建筑描述: 大炮臺位于澳門半島中部一海拔52米的小山頭上,建筑西側緊靠圣保祿修院遺址。炮臺由該修院耶穌會會士于1617 年開始修建,直至1626年才正式完成,于1622年成功擊退荷蘭艦隊之攻擊,開始顯示其重要性。 炮臺占地約一萬平方米,呈不規(guī)則四邊形,邊長均約為100米,四個墻角外突成為棱堡,炮臺東北、西南及東南面墻身建基于3.7 米寬的花崗石基礎上,墻身以夯土砌建,并以蠔殼粉末作灰泥批蕩,堅實非常,墻高約9 米,往上收窄成2.7 米寬。女兒墻高約2 米,成雉堞狀,可架設多達32門大炮,以防范來自此兩方向之攻擊。東南墻兩角更設有碉堡。面向中國大陸的西北墻身,主要以花崗石砌筑,女兒墻較矮且沒有炮口設置,這主要顯示其對海外的防御作用以及對當時中國官方的友好姿態(tài)。 炮臺之正門入口設在東南墻上,大門后又一些簡單房間,是當時軍事用房,F(xiàn)作為旅游設施,沿著一條短短的彎曲坡道,可到達炮臺寬敞的大平臺,歷史上炮臺平臺上及其下層空間地有軍事設施,如西面棱堡內(nèi)之彈藥庫(現(xiàn)為-小展覽區(qū)),及儲水池等(現(xiàn)為博物館一部份)。
|
位置 |
澳門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安徽
澳門
北京
福建
甘肅
廣東
廣西
貴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江西
遼寧
內(nèi)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臺灣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慶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