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山:位于天臺縣城北,海拔306.5米,因山色赤赭,形如城堡而得名。是歷代高僧名道的修身之處,山上有大小不一的十八個山洞,主要建設(shè)有紫云洞、道教第六洞天玉京洞、濟公佛院等,山麓有濟公故里。 赤城山——形如城堡,層列井然,石呈赤色,望之若霞,人稱“赤城山”。舊時,臺州稱赤城郡,天臺縣城叫赤城,都是因山而得名。每當晨曦當照,滿山紫氣氤氳,霞光籠罩,故名“赤城棲霞”,是天臺山八大景之一,“活佛”濟公就是出生在赤城山腳下的永寧村,赤城山也是天臺的南大門,天臺山象征、標志,李白曾在《天臺曉望》中寫到“門標赤城霞”和東晉孫綽名句“赤城霞起見高標”都點出了這屋含義。北京頤和園澄爽齋南城樓有“赤城霞起”的匾額,就是指這座山,赤城山高約306.5米,山上有紫云、華陽、玉京、瑞霞等洞穴。在近郊四面青山中獨樹一幟,歷來被看作天臺山的南門和標志。山的東南面向陽和煦,分面著18個巖洞,其中玉京、紫云、華陽、瑞霞諸洞天,自唐末以來就有建筑。 紫云洞位于赤城山近腰部,俗稱下巖。洞口深廣約30米,高10余米,頂嵌“赤城霞”楷書,為明代萬歷年間題刻。洞內(nèi)依巖構(gòu)筑樓層數(shù)間,可盤梯而上。上層已筑新樓,可憑窗遠眺。底層系佛殿,洞前豎“建文帝度歲處”碑。洞檐巖唇時有水下墜階前,稱“凈塵水”。午日初臨,銀鱗閃爍,別有情趣。
從紫云洞上行,曲徑盤旋,舊稱“十八盤”,登上半山,即為中巖諸洞。古時有香云洞和瑞霞洞,兩洞毗連,香云洞供觀音,瑞霞洞供濟公,F(xiàn)已擴建成濟公人僧衣、僧帽、袈裟、僧鞋的象征,饒有情趣。 院東白云洞,是外荒之所。現(xiàn)已建成濟公殿,殿外曲廊小軒,自成一體。濟公院之上為司空洞,俗稱中洞。唐代天臺宗高僧湛然在此講演天臺宗教義,壁鐫有“釋簽”二字。1992年建成悟月樓,是一處樓軒臨崖如懸、幽門小院的精舍。 臥佛巖紫云洞右上方有一小洞,構(gòu)筑玲瓏,原是敦柏高僧曇燈燈猷坐禪的地方。齊僧慧明于建元(479-492)間塑臥佛于此,故稱“臥佛巖”。后曾奉禮五百大神,F(xiàn)修復(fù)臥佛像,長3.1米,木雕金裝。旁有小室,稱“立雪處”下臨池塘,環(huán)境優(yōu)美。 玉京觀道教認為,神仙所居住的名山洞穴,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道書說:“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tǒng)治之所。”第二洞天委羽山洞,第六洞天玉京洞,第十洞天括蒼山洞都在臺州。玉京洞為上青玉平之天,茅司命真君之所治,在天臺赤城山。相傳元始天尊在玄都玉京山說法,令神仙們住在這里!稌洝穭t說:“赤城山有寶室睿臺”,許邁曾經(jīng)在此憩居。許邁給王羲之的信中寫道:“從天臺山到臨海,有很多金臺玉室和仙人芝草! 吳葛玄,晉魏華存、葛洪、許邁等都曾在赤城山煉丹。為了紀念他(她)們,宋政和八年(1118)建赤城觀。嘉熙元年(1237),朝遷遣使投金龍玉簡,并賜予沉香、斗真、鐘馨和御書玉京觀及拱辰殿匾額。 玉京洞奉祀三清、玉皇、魏夫人和許邁神像,附近文昌閣祀文昌帝君;華陽洞奉三茅真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