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寶講寺位于三門高枧鄉(xiāng)方下洋開發(fā)區(qū),舊名龍翔院,始建于晉,被譽為江南藏傳第一寺。多寶講寺是國內著名的密宗黃教道場,寺內有緬玉舍利子塔和江南最大玉佛。 多寶講寺,雖也依山而筑,山卻不深,反處于塵世的圍裹中。南邊的大門出口即為喧囂的街市,東與小學毗鄰,西與高枧村隔溪相望,北面的甬臺溫高速公路則在山間一晃而過。不知這鬧中取靜的風格是否為藏教特色,雪域西藏的布達拉宮,其前面就是繁華的拉薩廣場,從眾多的報刊及影視傳媒中可以知道,西藏的許多寺宇都緊挨著村落。走出一步是紅塵俗世,走進一步是清規(guī)戒律;一邊是物欲橫流的誘惑,一邊是清苦的研習修為,這樣的環(huán)境無疑更能磨煉一個人的意志,考驗一個人的定力。多寶講寺給人以聯想,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感悟?芍^風由旌動,境由心造。 多寶講寺是古老的,它始建于東晉,舊稱龍翔院,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移建現址,改名多寶講寺。多寶講寺以其黃教格魯派法流,于江南獨樹一幟,影響甚廣,其聲望堪與天臺國清寺媲美。敦煌僧曇猷,大吉佛爺海公上師、清定上師均曾于此住持講學、弘法揚道。現住持智敏上師于1992年來此,并創(chuàng)辦佛學院、傳承黃教格魯派法流,影響遍及全國二十余個省、市、自治區(qū)及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多寶講寺”和“大雄寶殿”兩方匾額為前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端莊大氣,遒勁有力。日月流光,照耀著多寶講寺的輝煌,也見證了多寶講寺的劫難,它歷經千年,幾經興廢,至文革寺宇僅存大雄寶殿屋架,門前兩株參天古柏被伐。1985年成都昭覺寺方丈清定上師,出資修繕,后在智敏上師的感召下,寺僧漸眾,梵音再起。多寶講寺不同于一般寺庵以化緣、做佛事謀求生計,而以注重教育、宣講佛理來集聚聽眾。它面向全國招收弟子,培養(yǎng)具有高深禪理的青年僧眾,F有常住僧人近百名,其中三分之一是大學生,還有碩士、博士等。 多寶講寺是莊嚴的。走進寺門,抬頭可見大殿屋頂上一個金色的法輪,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使人肅然起敬。這里的一切均是按照藏式風格,從建筑、法器到研習禪修……置身其中,會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異域風情,仿佛來到了雪域西藏。不過每個到這里的人,心里都懷有一個愿望,那就是請智敏上師摩頂,仰福求祉。只可惜大多沒有這個機會,不免遺憾。 多寶講寺也是神秘的。它的神秘在于它有一套嚴格的清規(guī)戒律。僧眾裝束一律按佛制三衣,吃飯多堅持一日一食,且多數人是過午不食。僧人們除課誦、修禪、勞動外,不說閑話,以致很多人在一寺修行幾年,還不清楚對方的法號。對信眾也有要求,寺里的每個水池都注明具體用途,男眾洗碗在哪個水池,女眾洗碗在哪個水池,洗菜在哪個水池等等,都有嚴格的區(qū)分。女眾到傍晚必須離開寺院,早晨太陽升起時才能入寺。大師殿禁止氣功師和外道進入;寺院內不準吸煙,你即使在天井或過道上吸,僧人看見都會制止。 國運昌、佛事興。經過多年的重建,現在的多寶講寺已日趨完整。但最值得一看的是大師殿、藏經樓、舍利塔。大師殿是紀念宗喀巴大師的殿堂,三面開窗,光線充足。堂內供奉著宗喀巴大師與兩位弟子的造像,端莊威嚴。大師像前是供桌與上師的法座,上方懸掛著彩燈法輪,四周布滿蓮花燈,座位、長長的大喇叭等藏式法器安放有序。想當年宗喀巴大師為彰顯嚴持戒律的宗風,將紅色的班智達帽向內翻轉,使里面的黃色外露,于是便有了黃教格魯派,一系法脈傳承至今,庇祐蒼生。藏經樓內有一尊江南最大的緬甸漢白玉觀音佛,為鎮(zhèn)寺之寶。寺院右面的山上是清定上師舍利塔,漢白玉建造,式樣與當年阿育王為佛陀所造的紀念大塔一樣,只是規(guī)格稍小。清定法師佛學造詣高深,名列當代全國十大高僧。俗名鄭全山,1903年出生,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畢業(yè)于黃埔軍校一期步兵科,從一個下級軍官升至國民黨少將處長。1941年,因不滿國民黨消極抗日政策,鄭全山拋妻別女,憤然出家,遁入空門,后入密宗13代祖師能源法師門下。高枧是清定上師的故鄉(xiāng)。現在,上師的遺塔矗立在故鄉(xiāng)的山頂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注視著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目睹著故鄉(xiāng)的滄桑巨變,該是一種莫大的慰籍。 再三頂禮,右繞三匝,表達對上師的無限敬意。綠樹掩映的舍利塔,在藍天白云下顯得寂靜而空曠,系在樹身上潔白的哈達迎風而舞,昭示著幸福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