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園為明代萬歷年間首輔王錫爵賞梅種菊處,原占地十八畝。清初,文肅之孫畫家王時敏增拓其園,特邀當(dāng)時疊山大師張南垣主持營造,畫師與匠師,兩位高手合作,使南園成為造園與繪畫融為一體的歷史名園,為清代以來吾邑園林之首,后毀于戰(zhàn)火。 九八年開始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按原照片、原圖紙進行設(shè)計、規(guī)劃,將老城改造中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遷移南園,經(jīng)六年改造,逐步恢復(fù)了“門樓”、“繡雪堂”、“香濤閣”、“大還閣”、“鶴梅仙館”、“寒碧坊”、“潭影軒”、“長廊”和橋亭等原有景點。 今日南園,景域遼闊,空間寬暢,緩坡丘壑,溪流縱橫,水景占全園面積三分之一。小橋流水,碧波蕩漾,曲折延伸;亭臺樓閣,參差高下,倒影入池。春蘭秋菊,夏荷冬梅,四季有花,四時花香;老樹參壯,綠蔭掩映,幽篁叢竹,疏密相間。園趣野趣,融匯揉和,構(gòu)成了一幅典雅自然,平崗緩坡的精巧山水畫面。 老南園內(nèi)的太湖獨峰簪云峰,原乃移自明代山園的名石,自是身價百倍。蘇州、太倉的地方志,以及《江蘇園林志》中都有記載和照片,可惜在歲月滄桑中被毀去。為了彌補這個遺憾,傾心于南園重建的殷繼山踏遍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尋覓理想中的假山石。由于經(jīng)宋代花石綱的大肆搜羅后,江浙一帶已幾乎野無遺珍,上品位的大型假山石更如鳳毛麟角。或許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或許是感動了冥冥之中的上蒼,殷繼山終于在安徽廣德太極洞附近的一座山上發(fā)現(xiàn)了一塊橫臥于山腰的山石。玲瓏精美但又雄奇?zhèn)グ,且此石上還有一棵盤根錯節(jié)的百年刺槐之老根,一如盆景絕品;石縫之中又另有榆樹、樸樹等多株,殷繼山一見鐘情、歡喜不已,終以5萬元成交,1萬元運至太倉南園并負(fù)責(zé)豎立起來。經(jīng)過反復(fù)勘踏,并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見,最后確定此石豎立于繡雪堂西側(cè),知津橋東端,背襯土坡,面臨荷池。一塊平臥于山野,默默無聞躺了億萬年的假山石終于平地崛出,傲然聳立于南園之中。 新簪云峰重19噸,凈高5.2米,連底座高7米,寬3.3米,厚2米。石分三折,每折有每折之特色,面多坎坳,遍布彈子窩,且有漏空之洞六七個,至于石眼石窩則難以勝數(shù)。且底部口子收得恰到好處,上雄下瘦,觀之賞心悅目。既有亭亭玉立之柔美,又有猛將守關(guān)之凜然。既具瘦、皺、漏、透的風(fēng)韻,又具一般太湖石所缺少的粗獷雄渾,即便在江南園林眾多的名石之中,也可稱之為上品了。 新簪云峰是塊雅俗共賞之奇石。正面如龍鳳呈祥,右手一折石隱隱約約如一昂首向上的虬龍;頂端聳起,竟有幾分鳳凰獨立的意味。而中間一折如果細細辨認(rèn),竟像一巨無霸地龍蜇伏欲進。如果從知津橋方向觀石,那西側(cè)懸空的一石有如將入湖戲水的鱷魚。站在繡雪堂耳房,則可見到東側(cè)一石如幼獅耍歡煞是可愛,游客細看細辨的話,還能發(fā)現(xiàn)或犬或魚,或猴或鷹,任憑你的想像和慧眼。 與已毀去的原簪云峰相比,新簪云峰無論在品位、外形、高度、重量等諸方面都遠勝于舊物。如今還能覓到如此令人稱奇稱絕的假山石上品,確乎非一個“緣”字能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