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放鶴亭
景點 |
放鶴亭 |
介紹 |
自云龍山北門拾級登達第三節(jié)山頂,半月形院門門額上有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書寫的“張山人故址”5個隸學。走進院門,有平坦開闊、鋪有甬道的四方庭院,其東側(cè)便是放鶴亭,飛檐丹楹,宏敞明亮。亭南北長 11.95米,東西深4.95米,前有平臺,周環(huán)游廊,十分優(yōu)雅。飲鶴泉南10多米處,有一座高聳的小亭便是招鶴亭。這三座古跡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院門上所寫“張山人”,即北宋隱士云龍山人張?zhí)祗K,最初就是他筑了放鶴亭,而放鶴亭名聞遐邇,固然與它坐落的幽美環(huán)境有關(guān),更主要的是因為放鶴亭聯(lián)結(jié)著蘇軾與張?zhí)祗K友誼的佳話。蘇軾曾用如椽之筆描繪了動人的放鶴圖卷。 張?zhí)祗K( 1041-?),字圣涂,自號云龍山人,家有花園、田宅,在云龍山西麓黃茅崗筑有草堂。他愛好詩書、花木和音樂。他父親張希甫、母親李氏以及他本人都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
蘇軾早年也曾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他從小在家鄉(xiāng)四川眉山縣,跟著眉山天慶觀北極院道士張易簡學習過 3年。成年之后,道、佛、儒三家思想對蘇軾幾乎有同樣的吸引力。他仕途坎坷,政治上屢遭挫折,更助長了他放達曠逸的性格。因此,他與張?zhí)祗K感情十分投洽。蘇軾在徐州寫的大量詩歌中,張山人的名字頻頻出現(xiàn)。 蘇軾常常帶著賓客、僚吏甚至歌伎到放鶴亭來飲酒。張山人“提壺勸酒”,也“慣作酒伴”。蘇軾屢次大醉而歸。他在詩中描述了這種情景:“萬木鎖云龍,天留于戴公。路迷山向背,人在滇西東。薺麥余春雪,櫻桃落晚風。入城都不記,歸路醉眼中!边@首詩不僅是蘇軾在張山人這里暢樂心情的自白,也是云龍山美妙景色的寫照。 熙寧十年時張?zhí)祗K已38歲,尚未娶妻。蘇軾愿為張山人做媒,替他找個合適女子,但張山人婉辭謝絕。表示要堅持“不如學養(yǎng)生,一氣服千息”的道家獨身生活。由此可見張山人醉心于“修真養(yǎng)性”之術(shù),也可看出蘇、張彼此關(guān)心的親密之情。他們的友誼保持很久,12年后,即元佑四年(1089年)蘇軾任杭州太守時,張?zhí)祗K還不遠千里到杭州去看望他。蘇軾熱情款待這位老友住了10天.才贈詩話別。
當然,在蘇軾筆下,張山人的形象是作了藝術(shù)加工的。蘇軾借這一形象寄寓著自己那種追求隱逸生活的理想。在《放鶴亭記》最后的“放鶴”和“招鶴”兩歌中,這一點表現(xiàn)得相當清楚。 張山人是這樣超凡拔俗,飄飄欲仙,有如野鶴閑云,過著比“南面而君”的皇帝還要逍遙自在的快活日子。這正是蘇軾在《放鶴亭記》全文中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這“放鶴”、“招鶴”兩歌音韻和諧,抒情婉轉(zhuǎn),為全文增添光彩,因而千古傳誦。 因之,云龍山上既有放鶴亭,又有招鶴亭。招鶴亭建在高聳之處。磚木結(jié)構(gòu),小巧玲瓏,檐角欲飛。此亭是登高遠眺的好地方。 “名山與高士,人地兩相倚”,人們喜愛幽雅的放鶴亭,也自然地懷念飄逸豪放的蘇軾和張山人。放鶴亭屢坍屢修,世代存留。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徐州都司戴時宗、清同冶十一年(1872年)徐海道吳世熊都曾重建過放鶴亭。辛亥革命后也曾修過。但嗣后年久失修,到解放前夕放鶴亭已破敗不堪。解放后人民政府撥款修繕。恢復舊觀。 1979年放鶴亭又加整修,彩棟丹楹。煥然一新。原來懸掛的乾隆所書“放鶴亭”匾額,改用蘇軾筆跡,重新制匾,高懸其上。這樣更加富有歷史感,增加游人的興味。放鶴亭內(nèi)窗明幾凈,四壁張掛名家書畫,清爽雅靜。 飲鶴泉位于放鶴亭西側(cè)。泉亭相依巳逾千載。如今可以見到飲鶴泉鑿作一井。四方環(huán)繞石欄,頗為美觀。井南側(cè)立有石碑,上冠“古跡”二字。中間書有“飲鶴泉”3個尺幅大字。上款為“天啟癸亥仲冬吉旦”,下款署“古部張璇重浚”。 “天啟癸亥”為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當時的徐州戶部分司主事張璇疏浚飲鶴泉后,立此碑作紀念,碑文為張璇手書。他籍貫“古部”。即高邑,現(xiàn)為河北省柏鄉(xiāng)縣。 舊方志記載:“飲鶴泉一名石佛井,深七丈余。”明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的《重修石佛寺》碑文說:“有井在山頂,棄而不食者累年, 發(fā)其瓦礫,甘美如初。”清咸豐九年(1895年)又琉浚一次,也有碑記說: “不五丈而得泉,甚甘!睆倪@兩段文字記載,再聯(lián)想到蘇軾《游張山人園》詩句:“聞道君家好井水、歸軒乞得滿瓶回!笨梢韵胍婏孃Q泉的水質(zhì)是清純甘美的。 解放后飲鶴泉水深尚有三尺,后因亂擲瓦石而堵塞干涸。1962年曾重淘泉井。徐州市自來水公司工程師楊以信曾下井測量,井深24.6米。和舊志所說“七丈余”相符。井壁系穿巖鑿成,有兩條石縫:一在北側(cè)井口下6.5米處,垂直長3米;一在西南側(cè)井底向上1.9米處,水平長O.35米。估計這便是水源通道,或許因為地下水位下降而不再來水,甚為可惜。 北宋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記》也有關(guān)于飲鶴泉的記載:“有井在石佛山頂,方—丈二尺,深三里,自然液水,雖雨旱無增減;蛟骑嬛捎。時有云氣出其中,去地七百余尺!边@些記述中有夸張之處,但也指明飲鶴泉的特點:“飲之可愈疾”、“時有云氣出其中”。這是否表示井水中含有某種礦物質(zhì)呢?放鶴亭院西北角有一座涼亭,西南角有一間門窗玲瓏的小軒。這原是“御碑亭”,內(nèi)曾立有清高宗弘歷的《游云龍山作》詩碑。乾隆皇帝曾四次來徐州,幾乎每次必登云龍山,而且一定要留下一些“御制詩”標榜風雅的“御書”。如今乾隆為云龍山書寫的碑刻已移到放鶴亭后的碑廊里。這碑廊和廊北的船廳,如今也是放鶴亭院中吸引游人的去處。
|
位置 |
江蘇徐州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安徽
澳門
北京
福建
甘肅
廣東
廣西
貴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江西
遼寧
內(nèi)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臺灣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慶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