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黃樓
景點(diǎn) |
黃樓 |
介紹 |
在徐州市區(qū)古黃河畔,矗立著一座雙層飛檐的仿古高樓。這就是1988年修復(fù)的黃樓。歷史上的黃樓是900年前徐州知府蘇軾率領(lǐng)徐州軍民戰(zhàn)勝洪水之后,于宋神宗元豐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東門之上建造的。因?yàn)橥聊芸怂,所以涂上黃土,取名黃樓。黃樓內(nèi)有許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蘇轍撰寫,蘇軾親筆所書的《黃樓賦》。 “黃樓之會”是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在徐州任知州時,主持的一次文人聚會。會上詩文唱和,佳作迭出,以文會友,情深意長,一座樓,銘記下千秋佳話。 北宋神宗熙寧十年的春天,蘇軾由密州知州轉(zhuǎn)任徐州知州。七月十七日,黃河在澶州決口。洪水于八月二十一日抵達(dá)徐州城下,大水圍城,水深九米多,高出城內(nèi)地面三米有余。在危機(jī)關(guān)頭,蘇軾穿著草鞋拿著木杖,親自帶士兵與百姓增筑城墻。洪水退去,徐州保住,百姓平安。蘇軾因此獲得朝廷的嘉獎。
水退后,蘇軾一方面請求朝廷免去徐州賦稅,一方面增筑“外小城”,順便在城東門城墻上建造兩層高樓,起名“黃樓”。“黃樓”表層,用黃土涂色,取“土實(shí)勝水”之意。黃樓臨黃河而立,表示了蘇軾對黃河洪水的警覺。 黃樓于元豐元年完成。在當(dāng)年的重陽節(jié),蘇軾主持隆重慶典,慶賀黃樓落成。慶典會上,蘇軾很興奮,當(dāng)場寫下《九日黃樓作》一詩,追懷治水經(jīng)過。 蘇轍與秦觀,雖然沒有趕上“黃樓會”,也都分別寄來了《黃樓賦》。蘇軾對這兩篇賦文大加贊賞。一是給秦觀寫詩,表示謝感;一是將蘇轍《黃樓賦》親筆書寫,鐫刻成碑,立在黃樓內(nèi)。詩人陳道師也特寫了《黃樓銘》,贊揚(yáng)蘇軾治水之功。
黃樓高聳。黃樓上歡聲笑語。在那個九九重陽,作為詩人的蘇東坡,用詩的語言,表達(dá)了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心理感受:“詩人猛士雜龍虎,楚舞吳歌亂鵝鴨”,似乎也沒有過多的自夸。 蘇軾離開徐州后,不久陷入“烏臺詩案”而被捕入獄。他手書蘇轍《黃樓賦》碑刻,面臨被毀的危機(jī)。好在虛驚一場,蘇軾平安了,《黃樓賦》碑也安全了。可是在以后的黨派爭斗中,蘇軾被斥為“奸黨”,《黃樓賦》碑便真的遭到投河、粉碎的厄運(yùn)。如今,黃樓上的《黃樓賦》碑已非蘇軾真跡,估計(jì)是明、清兩代人重刻的碑。樓重修,碑重立,這畢竟表明了人們對蘇軾的懷念。
“黃樓賞月”,過去是徐州八景之一。如今,黃樓依然臨河而立。
|
位置 |
江蘇徐州
|
安徽
澳門
北京
福建
甘肅
廣東
廣西
貴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江西
遼寧
內(nèi)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臺灣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慶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