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西津渡街
景點 |
西津渡街 |
介紹 |
位于鎮(zhèn)江城西的云臺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跡。西津渡古街是鎮(zhèn)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qū),是鎮(zhèn)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這里共有文物保護單位 12 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處。古時候,這里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涌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是岸線穩(wěn)定的天然港灣。六朝時期,這里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guī)?涨暗摹坝兰文隙伞睍r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里登岸的。東晉隆安五年 (401) ,農民起義軍領袖孫恩率領“戰(zhàn)士十萬,樓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鎮(zhèn)江,戰(zhàn)略目標就是“鼓噪登蒜山”,控制西津渡口,切斷南北聯(lián)系,以圍攻晉都建業(yè)(今南京),后被劉裕率領的北府兵打敗。公元 684 年,唐高宗李治駕崩以后,皇后武則天臨朝稱帝,徐敬業(yè)、駱賓王等在揚州發(fā)動武裝暴動,駱賓王寫下了傳誦千古的著名檄文《為徐敬業(yè)討武 曌 檄》,一時天下震動。兵敗后,徐敬業(yè)、駱賓王等渡江“奔潤州,潛蒜山下”。宋代,這里是抗金前線,韓世忠曾駐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來,發(fā)生在這里的重要戰(zhàn)事有數百次之多。西津古渡依山臨江,風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陸游、馬可 · 波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許多為后人傳誦的詩篇。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chuàng)于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guī)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稱為“西津渡”。這里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后,由于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當年的西津古渡現(xiàn)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離。
三國時期,這里曾駐有孫權的東吳水師,唐代以后這里更是專門派有兵丁守衛(wèi)巡邏。宋熙寧元年 (160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元朝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 · 波羅從揚州到鎮(zhèn)江來,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見,至少從三國時期開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鎮(zhèn)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zhèn),交通咽喉。西津渡則是當時鎮(zhèn)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陸游途徑西津渡時,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清代詩人于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
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穩(wěn)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環(huán)境的改變使西津渡逐漸淡化和削弱了作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風貌卻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來。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內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
沿著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兩邊鱗次櫛比的兩層小樓把我們帶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跡。磚木結構,飛檐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朱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F(xiàn)在,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里”、“吉瑞里西街 · 1914 ” 、“德安里”等題額。據老人們回憶,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xiàn)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 150 多家。從行業(yè)種類上看,大致有飲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當然,這里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里還專門設了一個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種種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柜臺,那杉木的十板門,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走在這條被車輪磨礪出深深印轍的青石板路上,耳邊傳來了千年的歷史回聲,這一切使我們情不自禁地激發(fā)出無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就連見多識廣的英籍華人女作家韓素音置身西津渡古街時,也不由發(fā)自內心地連聲贊嘆說:“漫步在這條古樸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歷史博物館內散步。這里才是鎮(zhèn)江旅游的真正金礦。”中國文物學會會長 羅哲文 先生更是把這里譽為“中國古渡博物館”。
不僅如此,西津渡還是宗教與世俗、人文與自然的和諧交融,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無窮的歷史長卷。關于這一點,古街上由東向西的四道券門石額上的題刻就給了我們明白無誤的提示。題刻分別是:“同登覺路”、“共渡慈航”、“飛閣流丹”、“層巒聳翠”。無疑,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原汁原味的歷史風情和風貌。西津渡古街救生會、昭關石塔、觀音洞的維修和保護,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1 年亞太地區(qū)文化遺產保護杰出項目獎。
西津渡街是古老的、歷史的,但同時它又是年輕的、現(xiàn)代的。古街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沉浸在往事的回憶里,悠閑自得地生活著。也許他們的眼前是騎著毛驢上金山的游客的身影,耳畔交織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和笙簫管笛如泣如訴的旋律。他們咀嚼著歷史,如同咀嚼著回鹵豆腐干和麥芽糖的滋味。
昨天已經成為歷史,西津渡古街如今已注入了時代的內涵,賦予時代的活力。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古跡,古樸的生態(tài),淳厚的民風,傳統(tǒng)的商業(yè),一切的一切都煥發(fā)出一種令人難以言喻的活力。西津渡古街正以它獨有的魅力強烈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和考古工作者的目光。這就是令人回味無窮的西津渡。這就是蜚聲中外的西津渡。
免費 |
位置 |
江蘇鎮(zhèn)江
|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安徽
澳門
北京
福建
甘肅
廣東
廣西
貴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江西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臺灣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慶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