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名剎雙塔寺,位于太原市城區(qū)東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莊村南之向山腳畔。這里,綠樹紅墻,寶塔梵殿,龕閣玲瓏,碑碣櫛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肅穆幽靜,古香古色。 雙塔寺的建筑方位,一反我國千百年來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傳統(tǒng)習慣,因地勢而拓建,居高臨下,坐南朝北?芍^背擁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帶。身臨其境,憑著古老的塔身,可廣瞰古城太原之全貌,晉中盆地之沃野千疇。 雙塔寺,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內(nèi)那兩座”巍峨壯觀,聳入云端的古塔,引人矚目,才被世人習呼為雙塔寺。久而久之,真正的寺名漸不被人注視,而俗稱卻家喻戶曉,盡人皆知!坝漓袼隆敝坝漓瘛倍郑Z出《詩經(jīng)·大雅·既醉》中:“君子萬年,水錫祚胤”句,“永祚”就是“水錫祚胤”的略寫。《爾雅·釋古》說:“永,長也;永,遠也!薄墩f文解字》說:“祚,傳也;祚,福也。”《晉書·樂府》說:“永祚,猶遠祚也!笨梢姟坝漓瘛币辉~,似有“永遠傳流,萬世不竭”的意思。這就是寺名的來由和含意吧。 雙塔寺始建于明代萬歷中葉,大約在萬歷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間(公元1597——1602年),距今 38O余年。初創(chuàng)之時,還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所寺院,也沒有達到現(xiàn)在這樣的規(guī)模。那時,僅建了一座補輔太原“文運”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即如今偏于東南隅的那座舊塔。至于那緊靠塔而建的幾間簡陋寺舍,而今早已蕩然無存。當時,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關于“永明寺”和“宣文塔”的起建原因,明萬歷本《山西通志》和萬歷本《太原府志》都曾作過明確的記載。 宣文塔和永明寺問世不久,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晉藩第十一代王——晉穆王朱敏淳覺得永明寺、宣文塔規(guī)模簡陋,與省城太原的地位不甚相稱,就下書五臺山顯通寺,邀請該寺主持,當時在全國頗有些名氣的建筑家福登和尚,來太原主持擴建“大塔寺殿宇”的工程。福登和尚是明代中葉著名高僧。萬歷皇帝的生母,那個篤信佛教的慈圣宣文李太后就拜他為師,皈依其門下。福登接到晉穆王邀請后,便來到太原。當他看到永明寺的宣文塔微向西北傾斜時,就向晉王建議,在擴建殿宇的同時,另建一新塔于舊塔之左。晉王采納了福登的建議并在慈圣皇太后出資佐助下,用了 4年的時間,即萬歷三十六年春至四十年九月(公元1608——1612年),新建了寺院的三座大殿,即現(xiàn)存永祚寺殿堂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三圣閣、兩廂方丈和兩廊配殿,以及位于舊塔西北方的新塔,形成了“兩峰插天”,“樓閣巍然”的大觀。 福登計劃中的寺院規(guī)模是非常宏偉的,除了目前現(xiàn)存的后院三座大殿外,還有天王殿、后院門庭、前院諸殿和山門的殿堂。然而,終因年邁體弱,積勞成疾,無法完成其計劃,于這年(萬歷四十年)秋天九月,完成新塔之后,抱病返回五臺山,不久即圓寂于臺懷鎮(zhèn)顯通寺。這個終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祚寺”,兩塔均定名為“宣文塔”。 寺廟依山而建,坐南朝北,由前院、后院、塔院三部分組成,占地總面積3萬平方米。塔院現(xiàn)存雙塔、過殿和后殿。后院現(xiàn)存大雄寶殿、三圣閣、排堂、方丈等建筑。寺內(nèi)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皆系無量殿形制,以青磚雕仿木結(jié)構(gòu)建造。 三圣祠,原名觀音閣,面闊三間,長16.75米,深9.7米。處在當心間頂部的磚雕藻井,被認為是雙塔寺磚雕藝術(shù)和建筑藝術(shù)中的代表作。正中龕內(nèi)為觀音大師彩塑。塑像高2米,造型豐滿,線條流暢,是為明代彩塑中的精品。 雙塔位于雙塔寺最高之處,均在寺之東南,名宣文塔。兩塔均為八角13層,高約54.7米。磚筑樓閣式,塔表仿木結(jié)構(gòu),用磚磨刻成斗拱、坊和檐椽,塔內(nèi)設踏階可盤旋而上,直達最上層。兩塔相距60米,塔高54.85米,十三層,底層高7米,八角形,磚石結(jié)構(gòu)。塔表面,用精美的磚雕、斗供、琉璃、飛檐裝飾。飛檐上,嵌飾各色鳥獸、花卉、人物。塔頂,為八角攢尖式。塔內(nèi)有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 古往今來,永祚寺的雙塔為世人所矚目,被譽為“晉陽奇觀”,當作太原的標志。歷代的地方志書都把“凌霄雙塔”作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其影響之大甚至使的寺院的本名“永祚寺”也鮮為人知,直被“雙塔寺”所取代。 凌霄雙塔,是太原現(xiàn)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兩塔猶如一雙孿生姊妹,相映成趣,吸引著每一個專訪和途經(jīng)太原的賓客。 凌霄雙塔,還有一個美麗動聽的別稱——文筆雙峰。 凌霄雙塔,也曾使歷史上不少涉足于太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墨客騷人為之贊嘆。明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曾為其頌詠;明代江南七大文人之一的李維楨曾為其吟詩;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藝術(shù)家傅山先生曾為其作畫;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將楊成武將軍曾為其揮毫;……不勝枚舉,不一而足。 數(shù)百年來,絕大部分人把永祚寺的“凌霄雙塔”,當作同時創(chuàng)于世,屬性一樣的藝術(shù)珍品和文物珍品給于珍視。但是,考其故事,研究其創(chuàng)建之因,并不如是。這兩座形同孿生的姊妹塔,一個是創(chuàng)建于先的“文峰塔”,一個是繼建于后的“舍利塔”,不僅非同時所建,而且屬性也根本不一樣。所謂“文峰塔”,是“起自堪與家言”的風水塔,即封建社會地方仕紳為補輔該地的地形缺陷,振興地區(qū)文化的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標志性、欣賞性建筑。它的造形雖然取之于佛教的浮圖,但是,與佛的教義和佛門沒有絲毫的關系。而“舍利塔”則是佛門的圣物,是奉供佛舍利子,藏佛經(jīng),受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宗教建筑。這正是永祚寺“凌霄漢塔”,近在咫尺,本質(zhì)相去甚遠的差別。 舍利塔 舍利塔的原名叫做宣文塔(與文峰塔同名),因為它是由明代萬歷年間的高僧妙峰大師(即福登和尚)監(jiān)造,而且塔內(nèi)藏有佛舍利子,所以又叫做宣文佛塔,或舍利塔。舍利塔位于塔院的北端(西北隅),所以也有人按方位把它叫做北塔。 舍利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層,最低層邊長4.6米,全塔總高 54.78米,是典型的樓閣式空心磚塔。該塔的塔座為沙石條砌筑,質(zhì)樸堅固。塔身為一色青磚研磨對縫砌成,塔上的斗拱、飛檐、枋、椽、柱(垂柱),均為青磚仿木結(jié)構(gòu)砍磨而成,13層塔檐都用孔雀藍色琉璃瓦砌出晶瑩美麗的邊沿。在塔的第一層撩檐枋下,斗拱與斗拱之間的空處,嵌刻有磚字“阿彌陀佛”,字體猶如一條飄帶,層層疊壓,美觀而勻稱。這幾個字既表明了塔的屬性為佛塔,也巧妙地添補了斗拱與斗拱間平板的空間,真可謂獨具匠心。 該塔1——7層的磚仿木斗拱,無論形制還是結(jié)構(gòu),均與大華寶殿相同,為“五踩重翅”,上承撩檐仿、椽、飛,組成塔檐。隨著塔身的拔高,塔層的上升,每層高度逐漸減低,斗拱形制也隨之變小,逮至 8層以上,斗拱結(jié)構(gòu)則改變一跳(即三踩),明顯收分,使塔身輪廓造形呈流線形,十分美觀。 舍利塔每層的八個角,都鏤刻有磚雕的裝飾性蓮花垂檐柱,垂柱與垂柱之間,有磚砌欄額相連,垂柱上方,磚鏤的角替、枋頭、華板等上面,刻有細膩逼真的草紋、云紋,大大地增強了塔外面的裝飾性。這種建筑雕刻,不僅圖案富麗,鏤工精細,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和代表了明代磚構(gòu)建筑的藝術(shù)風格,可稱明代磚仿木建中的優(yōu)秀作品。 舍利塔的底層開辟兩門,一為東南方向,一為西北方向。緣東門拾階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龕,龕中造像毀之戰(zhàn)火。繼續(xù)攀登,便進入塔外壁與內(nèi)壁之間的階梯;盤旋而上,則可瀕臨頂層。站在塔的頂層,憑著古老的塔身,居高臨下俯瞰太原全城,目睹晉陽風光,確如郭沫若先生所述:“遠望太原氣勢雄,汾河兩岸稻田豐。新興工業(yè)高精大,后繼英才專敢紅!彪y怪明人李博登臨塔頂之后深有感慨地賦詩:“矗矗蒼龍擎宇宙,綿綿紫氣發(fā)林巒。我來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覺世界寬!比暨M塔的西門,則與東門之內(nèi)迥然不同。這里沒有步步高升的臺階,不用數(shù)步就可進入舍利塔的底層。在這里可以欣賞明代空心磚塔,塔心空券 ,形成層層有塔室的建筑風格和技藝 ,飽覽券進式樓閣寶塔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那時,你將對當時勞動人民的精湛建筑技術(shù)產(chǎn)生新的具體的認識,給你以美的知識的享受。 舍利塔塔頂?shù)乃⻊x,由銅、鐵兩種金屬鑄制。剎座為覆盆仰蓮式須彌座,用生鐵鑄成。剎頂則為銅質(zhì)寶瓶式,制于覆盆仰蓮座中。 文峰塔 與舍利塔比目并立,位于塔院東南隅的這座古老蒼樸的磚塔,即是文峰塔。文峰塔也叫宣文塔,宣文寶塔。它所以叫文峰塔,是因為它創(chuàng)建的原因本是為補輔太原府城“西北高東南低”,不利于發(fā)展文化的地形不足,用以“開山川之形勝,創(chuàng)文運之興盛”。對于這一點我國古塔研究的專家張馭寰先生和羅哲文先生曾有過明確的論斷。至于當?shù)厝藗兓虻胤街境酥邪盐姆逅Q作“舊塔”或“南塔”,那是因為它問世早于舍利塔和其所處方位的緣故了。 從建筑特色看,文峰塔雖然略早于舍利塔問世,但是,它們必竟同屬于明代中葉的作品,有著不少相似之處。比如:平面都是八角形狀,都是十三層建筑,高低也僅有 2厘米之差。據(jù)測:文峰塔略低于舍利塔,總高度為54.76米。而且,斗拱的結(jié)構(gòu)、造形,檐、椽、柱、枋的砍磨、砌筑,可以說大同小異。這些都反映著它們?yōu)橥粫r代產(chǎn)物的鮮明特色。然而,它們也有不少不容忽視的差別,那就是,文峰塔沒有塔基座,僅開一門,沒有佛龕,沒有“阿彌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邊。這里,我們且不說兩塔的塔剎造形無一相同之處,就是塔的主體塔身,也有很大的差別;文峰塔上下直徑幾乎相同,基本為直上直下,沒有明顯收分,外形呈直線形;而舍利塔卻是上下直徑相差很大,有明顯的收分,尤其是七層以上更為突出,使整個塔的外形呈弧狀流線形。這些大大小小的差別,無疑正反映著兩塔的設計者和建造者在造形、技藝和風格上的不同。 文峰塔一經(jīng)問世,塔身便向西北微微側(cè)傾。對于這點歷代地方志乘都有確實的記載,并且成為福登造塔的發(fā)念和原由。多少年來,許多的傳言和不少對建筑很有研究的人都說,文峰塔西北向微微傾倒,正是建塔匠師們在造塔之初,考慮到塔勢高峻,又是東山的前沿,容易受西北風的影響,所以才有意將塔身向西北向微側(cè),以抵消西北風對塔的吹阻力。如若確實如傳言所述,文峰塔從誕生即向西北向傾斜,而歷經(jīng)四百載一直沒有倒掉,不正說明當時匠師們設計的周密和建造工藝的絕倫嗎。 碑碣刻石 雙塔寺現(xiàn)今共收藏和保護有價值的碑碣刻石 260余通。這些碑石中除一小部分是寺院原物外,絕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之后,從太原各個地方收集的散佚珍品。在這些碑石中,在這些碑刻中,陳列著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張旭、顏真卿、柳公權(quán)、蘇東坡等人的書法碑刻。有明代的石刻珍品,名著三晉,海內(nèi)知名的《寶賢堂集古法帖》180 余通;有清代的《古寶賢堂法帖》36通;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醉筆石刻“赤壁懷古” 3通;有清代著名書家祁雋藻的“子史萃言”石刻 4通;還有記述內(nèi)容別具一格的“晉溪隱君家訓”碑,等等。這些古碑古碣,集清以前各代著名書法大家的墨跡寶瀚于一堂,真、草、隸、篆各種書體,無一不有,不僅為書法界和愛好書法的各界人士所珍視,也極為到此觀光和游覽的人們所喜聞樂見。 明代牡丹 永祚寺內(nèi),大雄殿前有明代丁香樹、明代牡丹樹,可謂聞名太原。如今尚有明代中葉種植的牡丹花盛開于世,歷經(jīng)三百五、六十個春秋而不衰,被世人稱作“明代牡丹”。雙塔永祚寺的百年“明代牡丹”,名字叫做“紫霞仙”,它植根于寺院主殿大雄寶殿前的方形花壇里。近來來,雙塔寺文管所又在“明代牡丹”的基礎上,引進和培植了近千株牡丹,就品種而言大約有30余種,從顏色來看,紅、粉、黃、白、紫、綠、墨,可謂九色齊全。如今,每逢春夏之交,立夏前后的20多天中,古剎雙塔寺,古技挺拔,競放新花,整個梵寺綺麗絢爛,嫣紅姹紫,爭芳斗妍,清香飄溢。中外游人世間接踵摩肩,爭相觀賞,置身于繽紛斑瀾的牡丹花間,構(gòu)成一幅花海人潮的春游賞花風俗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