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渡位于芮城縣東南、黃河北岸,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在此歇息,所以得名。大禹渡河岸上有觀河樓、望岳亭等建筑。渡口旁邊有一尊大禹的塑像,高12米有余,造型大方,頗具感染力,雕像上的“大禹渡”三個大字為趙樸初手書。大禹渡在黃河北岸,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古柏下有一座碑廊,其中有許多古碑,著名的有《神柏峪重建禹五廟碑記》等。 芮城縣東南的大禹渡位于黃河北岸,相傳大禹導河治水,觀察水勢,踏勘地形,曾休息于此地,因此將這個渡口稱為“大禹渡”。 請看這尊高大的雕像,高12.33米,由數(shù)百塊青石疊砌雕鑿而成,雕像上題寫“大禹像”三個大字,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手書,字體娟秀,法度嚴謹。我們只見大禹站立在黃河北岸,頭戴斗笠,身披緇衣,右手執(zhí)治水上具,左臂平展外伸,雙目炯炯有神,俯視黃河,造型神彩飛揚,頗具感染力。 來到黃河北岸的高垣上,只見一株高大的古柏聳立,它樹粗葉茂,合圍3.83米,冠若傘蓋,覆地半畝有余,堪稱柏樹之王。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在柏樹下小憩,因而人們稱為“神柏”,柏樹所在的山谷亦稱為“神柏峪”。神柏峪的山谷上鐫刻“舟于此出水得”6個摩崖大字,為古老的渡口增色許多。我們站在神柏下,放眼望一望黃河水,頓時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感受,她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灌溉著兩岸無數(shù)良田,我們不禁為她的雄偉和寬宏而感到自豪,讓我們大聲呼喚“啊……黃河!母親河!” 眼前的這座電灌站是大禹渡電灌站。 1970年,芮城縣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修建,引黃河水澆灌千頃良田。這項工程規(guī)模宏大,設計合理,具有諸多新穎特征。工程以一級站采用移動式泵車抽水,可隨黃河水位上下變化而滑動;經(jīng)兩廂沉沙池將黃水澄清上垣。二級站單級揚程高193.2米,為黃河沿岸農(nóng)業(yè)灌溉工程中揚程中典型樣式,灌溉面積已達19067公頃。 大禹渡目前已被開辟為芮城縣游覽景點,神柏下修建碑廊,有許多關于大禹渡歷史的古碑碣。著名的有《神柏峪重建禹王廟碑記》、《丁丑大荒記碑》等。在河岸及山崖建觀河樓、望岳亭等仿古建筑、小型動物園和各種游樂設施。芮城縣政府在黃河兩岸開設游覽船,辟為“黃河游”旅游專線,,“黃河游”全程 87公里,主要景點有永樂宮、大禹渡電灌站和三門峽水利工程,沿途可觀賞函谷關古道,領略黃河兩岸民俗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