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攻林邑 林邑,即今越南中部。延袤數(shù)千里,有城郭、宮室,隋時已有文字,信佛教,人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文帝末年群臣有人言林邑多奇寶,文帝圖掠珍寶,乃授劉方瓘州道(又稱日南郡,即今越南北部)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帶兵進攻林邑。師出半道,恰遇文帝死,煬帝即位。大業(yè)元年(六0五)正月,逼近林邑。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險,劉方將其擊退。林邑兵乘巨象四面進逼,劉方初戰(zhàn)不利,便掘出許多小坑,將草覆于其上,與林邑兵交戰(zhàn)后假裝退卻,林邑兵至,大象多陷在坑中,林邑大敗。乘勝進擊,破其國都,并占領之。林邑王梵志棄城入海,獲其廟主金人,將其宮室破壞,以其地為三郡,刻石記功而還。戰(zhàn)斗中,士卒腳腫,死者十之四五,劉方也在退兵途中患病而卒。劉方兵撤后,林邑王梵志又恢復故地。隋煬帝開通濟渠 在社會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的形勢下,隋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其專制政權,加強控制地方,攫取東南財富,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利用自然河道或前代舊渠,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同時,運河的開鑿也與隋煬帝個人需要有關,他巡游作樂,眷戀江南景色和繁華的生活享受,這條運河為他提供了最好的交通渠道。隋朝大運河的開鑿始于文帝時代,當時引渭水從大興城(即長安城)到達潼關,長達三百里,名廣通渠,轉(zhuǎn)運關中進出物資。煬帝即位,更積極動員人力物力開鑿東南運河。大業(yè)元年(六0五)三月,煬帝發(fā)河南、淮北諸郡民夫百余萬,開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黃河;又自板渚(今河南滎陽東北)引黃河水入汴水,疏通莨蕩渠故道使水入淮,到達山陽(今江蘇淮安)。又發(fā)淮南民十余萬開邗溝,自山陽疏導吳王夫差所開邗溝,引淮水南下至揚子(今江蘇邗江南)入長江。通濟渠的開鑿,直接溝通了黃河、濘水、淮河、長江四大水系;成為運河的主體部分。渠寬四十步,以通龍舟,沿渠筑御道,植柳樹,自東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柳蔭相交。每兩驛置一離宮,為沿途停頓之所,自京都至江都,離宮四十余所。此項工程于當年完成。煬帝筑西苑 煬帝為了滿足其驕奢淫佚的生活。大業(yè)元年(六0五)五月,在東都西郊建造了大花園西苑。西苑周圍二百里,苑內(nèi)掘人工湖,名積翠池,周圍十余里,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山,三山各相距三百步,高出水面十余丈。在山上山下建筑回廊和各式樓臺殿閣。積翠池的北岸有龍鱗渠,迂回曲折流入池里。沿龍鱗渠建筑了長春、永樂、延光、明修、合香、承華、凝暉、麗景、飛英、流芳、耀儀、結綺、百福、萬善、清暑十六院,每院由一位四品夫人管理。在各個院內(nèi),一年四季花木常新,秋冬草木凋謝以后,則剪錦彩為花葉。為了防止錦彩退色,隨時要調(diào)換新花,保持春夏秋冬都有供玩賞的景物。煬帝喜好夜游,經(jīng)常在月夜攜帶宮女數(shù)千人游西苑,令宮女在馬上表演,弦歌達旦。十六院亦竟以珍羞精麗相比,以求得到煬帝的歡心。韋云起連突厥兵擊契丹 大業(yè)元年(六0五)八月,契丹寇營州(今遼寧朝陽),煬帝命通事謁者韋云起連兵突厥以擊之。啟民可汗派出騎兵兩萬受韋云起指揮。韋云起將兵分為二十營,讓突厥對契丹詐稱是向高麗柳城進發(fā),契丹原來在突厥統(tǒng)治之下,所以并不設防。離契丹營五十里時,突厥、韋云起兵突然向契丹發(fā)起進攻,俘獲契丹男女四萬口,將男子全部殺掉,將女人及牲畜的一半賜給突厥。韋云起因此役被提升為治書侍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