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奚王回離保自立 居庸關失守后,遼蕭妃以迎戰(zhàn)金兵為名與知北院樞密院事奚王回離保(即蕭干)、耶律大石先行逃離燕京(今北京)。蕭妃一行至盧龍嶺(今河北喜峰口附近)對去向問題意見不一,發(fā)生分歧。耶律大石率契丹兵挾蕭妃西走投天祚帝,回離保引奚漢兵北上回他的老巢奚王府。保大三年(1123)正月,回離保自立為帝,號大奚國,改元天福,設奚、漢、渤海三樞密院,改東西節(jié)度使為二王,分司建官。接著,籍奚、漢、渤海丁壯為兵,一度攻破景(今河北遵化北)、薊(今河北薊縣)二州,向燕地擴展。五月被宋軍郭藥師打敗,回離保為部下耶律阿古哲與其甥乙室八斤所殺,大奚國滅亡,前后不到半年。所剩奚軍殘部投降了金朝。 金以燕京等地歸宋 宋金訂立的共同夾攻遼的協(xié)議規(guī)定,金負責攻取遼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寧城西大明城),宋取燕京析津府(今北京)。宋金滅遼后宋將原向遼所納歲幣轉貢給金,而金將遼在五代時占領的燕薊及長城以南地區(qū)歸還給宋,雙方以長城為界。由于宋軍的腐敗無能,兩次攻取燕京均遭失敗,燕京由金攻占。因此,金在宋原約許納歲幣四十萬緡外,另要求燕京地區(qū)的賦稅由金收取。宋金使臣幾經往來交涉,金才答應宋每年增加一百萬緡作為代稅錢。宣和五年(1123)、金天輔七年三月,金宋又就燕京及所屬州縣歸還的時間、區(qū)域討價還價,金另向宋提出包括遣返叛逃入宋的李處能等遼舊大臣、借糧十萬斛等不少附加條件。至四月,才將燕京及涿(今河北涿縣)、易(今河北易縣),檀(今北京密云)、順(今北京順義)景(今河北遵化)薊(今河北薊縣)等六州歸還給宋。其中涿、易二州已由宋自取得。而金軍在撤離燕京及檀、順、景、薊等州時,把城內的金帛財物及官員百姓席卷一空,宋僅僅得到幾座空城而已。宋宰相王黼等卻上表稱賀,大吹特吹收復燕京的勝利。王黼、童貫、蔡攸等人也因收復燕京有功而加官晉爵。 金連敗遼軍子青冢白水濼 金天輔七年(1123)、遼保大三年四月,金太祖命宗望、斡魯追襲逃往陰山的遼天祚帝。途中,斡魯部下婁室俘虜了剛投奔天祚帝的耶律大石。當時,天祚帝的眷屬、輜重留在青冢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昭君墳側),宗望、斡魯即派兵萬余圍攻青冢寨。天祚帝子秦王定、許王寧及諸妃、公主、從臣都被金軍俘獲,只有梁王雅里在其部屬護衛(wèi)下才逃脫。接著,金人命天祚帝投降歸附,天祚帝只好向金復書乞和。但金人卻將天祚帝眷屬、妃嬪、從臣及輜重押送東行,天祚帝十分氣憤,聚集五千兵馬,于白水濼(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察哈爾右翼前旗境內之黃旗海)與金決戰(zhàn)。宗望派出一千精騎一舉擊敗遼軍。俘獲天祚帝子趙王習泥烈。天祚帝本人也僅以百步之差,才得以逃脫,沒有成為金軍的俘虜。 天祚帝逃入西夏 天祚帝自白水濼(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察哈爾右翼前旗境內黃旗海)與金決戰(zhàn)失敗,逃到云內州(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土默特左旗東北),身邊從臣部屬所剩無幾。保大三年(1123)、夏元德五年五月,西夏國王乾順邀請?zhí)祆竦廴ノ飨摹V熊姸冀y(tǒng)蕭敵烈等極力勸阻,天祚帝不聽。渡過黃河到了臨近西夏的金肅軍(今內蒙古自治區(qū)準格爾旗北),先遣使臣封乾順為夏國皇帝,隨后到達西夏。 完顏阿骨打去世 金天輔六年(1123),遼保大二年,金太祖阿骨打領兵親征遼中京(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寧城西)后,天祚帝逃出燕京(今北京市郊)城,至鴛鴦泊(今河北張北縣西北)、夾山(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薩拉齊西北),一直向西逃去。金太祖率軍一路追趕。天輔七年(1123)六月初一日,追至鴛鴦泊,由于路途鞍馬勞累,身染重病,只得下令退還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巴林左旗東)。八月,病逝于途中,年56,廟號太祖,謚武元皇帝,墓名睿陵。阿骨打于遼天應三年(1113)為女真各部的都勃極烈,連敗遼軍。天慶五年稱帝建立金國。親征遼天祚帝,連取遼上京、中京、西京、燕京,攻占了遼大部分地區(qū),一直把天祚帝趕到荒漠之地的夾山,遼已瀕臨滅亡。金吳乞買繼位 金天輔七年(1123)六月,金太祖阿骨打在追逐遼天祚帝至鴛鴦泊(今河北張北縣西北)時得重病。他自知難以起復,派人至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巴林左旗東)召其弟吳乞買前來。八月,二人在渾河北相會。幾天后,阿骨打去世。群臣扶金主喪回上京安葬。九月,國論勃極烈杲、鄆王昂、宗峻、宗干等率百官擁立吳乞買繼承帝位,改天輔七年為天會元年。吳乞買(1075——1135)即完顏晟,隨阿骨打起兵反遼,收國元年(1115)輔阿骨打建立金國,為諳班勃極烈。天輔五年(1121)六月,阿骨打對遼親征前,命其副自己執(zhí)國政,留守上京。吳乞買死后廟號太宗,故史稱其金太宗。 宋函張玨之首與金 金人聽到張玨投降宋朝后,立即派闇母率領二千騎兵前去討伐,玨領兵迎戰(zhàn)于營州(今河北昌黎)。金人因玨兵多,在州門上大書“今冬復來”四字,不戰(zhàn)而退。玨以大捷報告宋燕山(金歸燕京于宋后,宋設燕京為燕山府)宣撫司使王安中。宣和五年(1123)、遼保大三年、金天會元年十月,宋升平州為泰寧軍,以張玨為節(jié)度使世襲平州。十一月,金派宗望領兵攻打平州,這時,宋朝廷專門派官員攜帶封張玨為泰寧軍節(jié)度使的詔書趕往平州金,張玨率全城官吏至平州郊外迎接。金軍偵察到這一情況,以一千騎兵偷襲占領了平州,張玨逃到燕山投奔郭藥師,郭藥師將他改名換姓藏匿于常勝軍中。但金繳獲了宋朝廷給張玨的任命狀,另從俘獲的張玨之弟身上得到了宋徽宗寫給張玨的親筆信。金人大怒,向宋燕山宣撫司索取張玨,宋廷原不準備給與,但金指責宋毀約敗盟,非要張玨之首不可。王安中只得殺了一個貌似張玨的人,將首級送給金人,為金人識破,揚言要以兵進攻燕山。宋朝廷上下一片恐慌,連忙命王安中將張玨縊殺,將首級裝于木匣內,連同張玨的兩個兒子一起送給金。兔死狐悲,遼降宋將領郭藥師部屬及常勝將軍將士均悲憤流淚。郭藥師憤怒地責問王安中:金人要張玨的頭,你就給;如要我郭藥師的頭,你也給嗎?王安中深以為懼,請求罷離燕山府。宋將張玨之首函送金一事,使遼降宋將領認清了宋朝統(tǒng)治者軟弱腐敗而又狠毒無比的本質,痛心不已,從而種下了以后叛宋降金的根子,而張玨事件又成為金以后侵宋的借口。 金拒絕給宋西京地 天輔六年(1122)、宋宣和四年四月,金攻占遼西京(今山西大同),遼西部各州軍紛紛向金投降。不久,宋向金表示,愿增加歲幣而請金歸還西京及所屬武(今山西神池)、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山西朔縣)、蔚(今河北蔚縣)等八州。金太祖則表示,為了與宋永遠結好,可準許將西京及所屬州郡土地、民戶歸還給宋,而且不再另要每年代稅錢,只要一次性犒軍費就可以。但這一協(xié)議還沒來得及執(zhí)行,金太祖就于天輔七年八月去世。九月,吳乞買繼位后,曾表示遵奉金太祖之意,將西京地區(qū)歸還給宋。本年年底,宋派使臣至金索取西京及所屬八州。但駐守西京的金將領宗望堅決不同意,以宋接納張玨為理由,指責宋朝違背盟約,招納叛亡。他還向金太宗提出,西方還不安定,在逃的天祚帝正在準備向金進攻。如果把西京等州郡歸還給宋,金軍就失掉屯駐之地,發(fā)生戰(zhàn)爭,金就無據地可守,也就難以堅持。金太宗聽從了宗望的意見,拒絕將西京地區(qū)歸還給宋,只是將武、朔二州劃給了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