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中國歷史紀事年鑒查詢

 

崇禎十二年


公元1639年己卯崇禎十二年
歷史紀事 

清軍入濟南

崇禎十二年(1639)正月,清軍由京畿南下攻入山東。時樞輔楊嗣昌以為德州是清軍南下的必經(jīng)之地,傳檄令山東巡撫顏繼祖率兵扼守。于是濟南空虛,止有鄉(xiāng)兵五百、萊州援兵七百,勢弱而不能守。清軍從畿輔而西,抵山西界,復折而南,繞開德州,下臨清,渡會通河,直插濟南城下。明軍拒城守御死戰(zhàn)。初二,城潰巷戰(zhàn)死難者甚眾。德王朱由樞、奉國將軍朱恩賞等都城破被俘。清兵退歸

崇禎十二年(1639)二月,清親王多爾袞率軍飽掠后,從山東北返至天津衛(wèi),渡運河東歸。三月初九,清軍從青山口出關,退回遼東。是役,清軍入關達半年,深入二千里,攻占一府、三州、五十五縣,二關;殺明總督二、守備以上將吏百余人;俘獲人口四十六萬余、黃金四千余兩、白銀九十七萬余兩。中原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財產(chǎn)損失無可計量。崇禎帝詢問練兵措餉

崇禎十二年(1639)三月二十六日,崇禎召淮揚道參議鄭二陽于平臺,詢問練兵措餉之事。二陽答:臣初到揚州,各營設有官兵,向來相沿虛冒。臣刻意簡練,有一額即求足一兵,隨時操練。所以防寇二年,不請一兵一餉。崇禎帝說:此一方事。謂天下如何?二陽答:大抵額設之兵,原有額餉、但求實練堪用,則兵不虛冒。即核兵即足餉。若兵不實練,雖措餉亦無益。崇禎帝問練兵?二陽答:臣所見只以參將、游擊以下官操練。崇禎帝問如何操練?二陽答:如參將、游擊選千人,總選十百,責按兵法。崇禎帝又問措餉。二陽答:措餉,諸臣條陳已十分詳盡,關鍵是得其人。如鼓鑄得人,利歸公害,否則在私室。崇禎帝問:近來各地災傷乏餉,如何處置?二陽答:裁不急之官,亦可省費。如揚州有催餉主事,不如由巡按催辦。崇禎帝說:催餉主事非為定例。二陽說:臣見殘破州縣,慶都、欒成,急宜下寬大之詔,收拾人心。崇禎帝納其言。論文武諸臣失事罪

崇禎十二年(1639)三月,清軍回師。此役明軍失陷城鎮(zhèn)六十余處。帝命楊嗣昌議文武諸臣失事罪。五月初一日,楊嗣昌奏失事五事:曰守邊失機;曰殘破城邑;早失陷藩封;曰失亡主帥;曰擁兵觀望。于是薊鎮(zhèn)總監(jiān)中官鄭希詔,分監(jiān)中官孫茂霖,順天巡撫陳祖苞,保定巡撫張其平,山東巡撫顏繼祖,薊鎮(zhèn)總兵吳國俊、陳國威,山東巡撫倪寵,援剿總兵祖寬、李重鎮(zhèn),及他副將以下至州縣有司,凡三十六人同論死。被貶削者為數(shù)更眾。加征練餉

崇禎十二年(1639)六月二十三日,明廷因東事愈重,乃決策抽練各鎮(zhèn)精兵,復加征“練餉”。輔臣楊嗣昌定議:宣府、大同、山西、延綏、寧夏、甘肅、固原、臨洮、遼東、薊鎮(zhèn),及保定、畿輔、山東、河北各鎮(zhèn)兵由各總鎮(zhèn)、巡撫、總兵分練,東西策應,聞警即至。于是有練餉之征。初增剿餉,期以一年而止。餉盡而亂未平,詔征其半。至是,督餉侍郎請全征。帝慮失信,嗣昌曰,無傷也,加賦出于土田,土田盡歸有力家,百畝贈銀三四錢、稍抑兼并耳。于是剿餉之處復增練餉七百三十萬。合遼餉、剿餉、練餉共增賦一千六百七十萬兩,民不聊生,使起義軍隊伍更加擴大。限制題奏字數(shù)

崇禎十二年(1639)八月初八日,崇禎帝令限制題奏字數(shù)為六百五十字,兵、刑、錢、谷事不在此例。清兵攻寧遠

崇禎十二年(1639)冬十月,清軍再次進攻寧遠(今遼寧省興城)。時寧遠守將為都督同知金國鳳,統(tǒng)軍近萬人。清軍攻寧遠,明將士膽怯。國鳳憤,率親丁數(shù)十人出據(jù)北山岡與清兵苦戰(zhàn),矢盡力竭,與二子及眾親丁皆戰(zhàn)死。

文化紀事 

陳裸逝世 陳裸(1563-約1639)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一作云間(今上海松江)人。初名瓚,能詩,工楷書,擅繪畫。山水學趙伯駒、趙孟頫、文征明,摹古人筆法逼肖。著有《嫗解集》。郝敬逝世 郝敬(1558-1639)京山(今湖北京山)人。萬歷十七年(一五八九)進士,官禮科給事中,知江陰。幼稱神童,性跅馳。嘗殺人系獄,得父友援之,始折節(jié)讀書。通經(jīng)學,著述頗富。亦善畫。卒年八十二!秴侵兴珪愤M呈

《吳中水利全書》二十八卷,張國維著。系其任巡撫應天時所撰。崇禎十二年(1639)七月初九日進呈。書前繪有蘇州、松江、常州、鎮(zhèn)江等府的水利總圖,及各府屬州縣水種圖共五十三幅,以及分別輯錄了水源、水名,詔、敕、章、奏和論、議、序、記及歌謠。所輯雖以明代文獻為多,也廣泛收集了唐宋以來諸名家議論。國維在江南曾深入實際,修健了九里石塘,平望內外塘,長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提浚鎮(zhèn)江及江陰漕渠。因而,《吳中水利全書》是研究明代江南地區(qū)水利建設的重要資料。陳繼儒逝世

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又號麋公,松江華亭人。幼穎異,長為諸生,年甫二十九歲,取儒衣冠焚棄之,隱居昆山之陽,杜門著述。繼儒工詩善文,兼能繪事。又博聞強識,經(jīng)史諸子、術伎稗官與二氏家言,靡不較核,又收集瑣言掌故,編輯成書,遠近競相購寫,征請詩文者無虛日。侍郎沈演及御史、給事中諸朝貴,先后論薦,皇帝亦屢奉詔征用,皆以疾辭。崇禎十二年(1639)九月二十三日卒,年八十二,有《逸民史》、《增補陶朱公致富奇書》、《文苑瀟湘》、《游覽粹編》、《爽心笑談》、《晚香堂集》、《陳眉公集》。輯有《寶顏堂秘笈》十七種,保存了大量的小說和掌故資料。并輯《國朝名公詩選》。《景岳全書》纂成

《景岳全書》六十四卷,張介賓于崇禎十二年(1639)輯成!毒霸廊珪肥且徊烤C合性的醫(yī)學巨著。分《傳忠錄》、《脈神章》、《傷寒典》、《雜證謨》。集瘟疫、虐疾、咳嗽、霍亂、吞酸、泄瀉、心腹病、頭痛、口舌、眼目、耳鼻、聲音、咽喉、齒病、遺精、黃疸、陽痿、疝氣、脫肛、腳氣、秘結、蟲咬等病七十一種。又有《婦人規(guī)》、《小兒規(guī)》、《痘疹詮》、《外科鈐》、《本草正》、《新方八陣》、《古方八陣》及小兒婦人、痘疹外科方劑等。治療疾病的基本理論、治療原則、醫(yī)方針灸穴位以及歷代名家評述,且附有病例,藥物三百余種,新方、古方數(shù)甚多。是我國醫(yī)學史上的重要文獻!掇r(nóng)政全書》刊行

《農(nóng)政全書》六十卷,徐光啟著,崇禎十二年(1639)由陳子龍根據(jù)徐光啟遺稿整理刊印!掇r(nóng)政全書》分農(nóng)本、田制、農(nóng)事、水利、農(nóng)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yǎng)、制造和荒政等十二篇。它不但總結并保留了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技術經(jīng)驗,也吸收發(fā)展了當時新技術,如對剛剛傳入我國的甘薯,就作了很詳細說明加以推廣!掇r(nóng)政全收》不但對中國對日本、朝鮮及至西歐也產(chǎn)生巨大影響。

雜譚逸事 

洪承疇總督薊遼

崇禎十二年(1639)正月十九日,總督洪承疇和陜西巡撫孫傳庭率軍北上入衛(wèi)京師。崇禎帝從樞輔楊嗣昌議,進洪承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軍務,孫傳庭總督保定、山東、河北軍務。吳偉業(yè)奏陳時政

崇禎十二年(1639)正月,翰林院修撰吳偉業(yè)奏陳時政:今日阽危至極,皇上當下哀痛之詔,憫人罪己,思咎懼災,吊死恤忠,賞功禁暴,使父老子弟,悲憤同仇,人心勃然,戰(zhàn)氣自倍。臨清,只系一州,賈人千金購士,輒用破賊。今以京師之大,公候貴戚之盛,皇上召之便殿,忠義激勵,共捐家財以募死士,更出空頭告身數(shù)百道,懸犒有功,使入敵營,燒其輜重,毒其水草。臣以為敵氣已惰,陛下威靈四暢,敵必逃遁。但敵去之后,方勞圣慮。今日之計,急遣知兵大臣選九邊銳卒,再益以川浙兵各數(shù)千人,預防今秋。然后大更法制、選將備邊,嚴肅武試、積粟足食。劉宇亮罷免

劉宇亮,生卒年不詳,字季龍,號蓬玄,四川綿竹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歷南京光祿少卿。崇禎六年(1633)進詹事,纂修玉牒。不久,遷禮部左侍郎。十年七月,改吏部左侍郎兼侍讀學士理右侍郎事。八月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次年六月,加文淵閣大學士,代貞運為首輔。時清兵入寇,宇亮自請督察軍情。崇禎帝欲革盧象升,令宇亮為總督。宇亮懼,與國觀、嗣昌謀,疏請留象升,而宇亮仍往督察。宇亮至保定,象升已戰(zhàn)死,聞清兵將至,相顧無人色,急趨晉州躲避,知州閉門不納。十二年正月,宇亮移師天津,疏論諸將退縮,因及總兵劉光祚,詔斬光祚軍前。會光祚適有武清之捷,宇亮復又具疏為之乞宥。崇禎帝斥責,下部議落職閑住,后被重劾,二月初七日,宇亮被削籍罷免。久之,卒于家。馬進忠、李萬慶降于明

川、陜農(nóng)民軍相繼為明軍剿平后,崇禎帝詔左良玉赴河南。左良玉率剛被授為副總兵的農(nóng)民軍降將闖塌天劉國能在鎮(zhèn)平關大敗馬進忠部。馬進忠崇禎十二年(1639)三月二十四日降于明。活動在河南的另一支農(nóng)民軍射塌天李萬慶,也連被左良玉敗于唐縣、內鄉(xiāng)。李萬慶在明的誘招下,也于四月二十三日降于明。不久,李萬慶也被授職副總兵。程國祥致仕

程國祥(?-1639),字仲若,上元(今江蘇省南京市)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歷確山、光山知縣,遷南京吏部主事,乞養(yǎng)歸。起禮部主事。天啟四年(1624),調吏部主事,其冬被魏忠賢除名。崇禎二年(1629)起稽勛員外郎,遷考功郎中,主外計,時稱公慎。不久遷大理寺右丞,歷太常卿、南京通政使,就遷工部侍郎,復調戶部。九年冬,召拜戶部尚書。時度支匱乏,國祥多方區(qū)劃,帝始眷之。崇禎十一年六月,帝召廷臣七十余親試之。居數(shù)日改國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機務。國祥委蛇其間,自守而已。十二年四月,帝召對,無一言。帝傳諭責國祥緘默,大負委任。同月二十一日,致仕。同年卒于家。夏尚絅論京城浚濠

崇禎十二年(1639)四月,京城浚濠,寬五丈、深三丈,給事中夏尚絅奏陳說:連年胡騎入犯,皆藩籬失守,門庭無恙,若使塹水足拒,則去冬長驅如通州、德州、滄州、濟南,其為廣川巨津更多,而揚鞭飛渡,如入無人之境。則控扼隊要,是在人不在險之明證。今擲此百萬于水濱,不如移而用之于巖疆,防御要害,使胡騎不敢入。張獻忠復起于谷城

崇禎十一年(1638)四月,張獻忠受撫于谷城。張獻忠在谷城表面上“跪拜有禮節(jié)”,實際上卻訓卒治甲杖,不放兵、不應調、不入見制府,“驕不奉法”。張獻忠在谷城征糧、征稅、擴兵,向文燦“要挾無厭”。谷城知縣阮之鈿度張獻忠必反,以告文燦。文燦惡聞其語。之鈿乃疏聞于朝,也不能用。崇禎十二年五月初九日,張獻忠在谷城重舉義旗。農(nóng)民軍殺谷城知縣阮之鈿,火焚官署,揮軍攻房縣。羅汝才起于房縣

崇禎十一年(1638)十一月,羅汝才等九營降于明。熊文燦分處羅汝才及一丈青、小秦王、一條龍四營于鄖縣;惠登相、王國寧、常德安、楊友賢、王光恩五營于均州,署汝才游擊將軍。令散其黨從征立功。汝才言,不愿署官,也不愿食餉,愿為百姓。農(nóng)民軍不肯釋甲,帶刀耕耘。崇禎十二年五月初九日,張獻忠復起自谷城,羅汝才也率四營起于房縣。張獻忠、羅汝才合兵攻克房縣,殺縣郝景春,又連下鄖西、保康等地。不久,屯于均州的惠登相五營也反,農(nóng)民軍勢重新大振。宗室授官

崇禎十二年(1639)七月十二日,授宗室朱謀超中書舍人,由棣俱為知州。敏灞、謀堡、華通判、常淺、鼎涇、常渾,俱為知縣。左良玉兵敗

左良玉(1599-1645),字昆山,臨清人。官遼東軍右營都司。崇禎元年(1628)寧遠兵變,良玉削職回衛(wèi)。不久復官,與清軍戰(zhàn)數(shù)有功,被薦為副將。崇禎六年,命良玉為都督僉事,授剿總兵官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逐漸成為明軍勁旅之一。崇禎十二年五月,張獻忠反于谷城。七月十七日,良玉率軍追獻忠,逾房縣八十里,被張獻忠設伏圍困。左軍遠道奔襲,兵乏食,前鋒將羅岱被俘,良玉大敗奔還,軍符印信盡失,棄軍資千萬余,士卒死者萬人。德王由樞被俘

崇禎十二年(1639)七月,德王朱由樞被清兵俘獲,遣宦官王朝進、張福祿,都司徐文師上書,自廣寧入,參將夏成德奏報朝廷。廣東道御史汪承詔言:宜燒焚其書,勿令外傳;王朝進等宜編置遠方,勿讓其浪傳敵訊。萬一皇上展親之念篤,宜別遣邊人量赍用物,俾申德意。若王不造,失守社稷,遠播沙漠,庶幾戎狄悔禍,隆禮有加,王宜優(yōu)游塞外以終天年。朕已撫王嗣,俾纘舊服,俟其成立,當使自將待邊以泄王憤。如此,庶彼知朝廷大義,可絕其垂涎,杜其凌侮。報聞。鄖陽缺餉

崇禎十二年(1639)八月十一日,撫治鄖陽右僉都御史王鰲永奏陳:鄖陽兵缺餉二月。鎮(zhèn)兵新舊一萬三千人,馬二千匹,歲費二十余萬。請酌發(fā)鹽引,召商支賣,收價資軍,須行淮鹽舊引,川鹽憚于入峽,不如因而通之,則民與法俱使。楊嗣昌督師

崇禎十二年(1639)秋,明軍敗。帝聞之大驚,八月二十七日,特旨命嗣昌督師,賜尚方劍,以便宜誅賞。九月初一,帝召嗣昌于平臺。嗣昌言,臣朝受命夕起行。二月,賜白金百、賞功銀四萬,銀牌千五百等。嗣昌條七條以獻,悉準。四日,召見賜宴,越二日,嗣昌陛辭。二十九日,抵襄陽。十月初一日,嗣昌于襄陽大誓三軍,進剿農(nóng)民軍。時明軍諸將積驕玩,無斗志,嗣昌鞭副將、斬監(jiān)軍僉事、劾逮湖廣巡撫方孔炤,整飭軍紀。金國鳳之死

金國鳳(?-1639)宣府(今河北宣化)人。崇禎中,以副總兵守松山。崇禎十二年(1639)二月,清兵攻松山,環(huán)城發(fā)炮,城池臺堞俱摧。城中人只能負門板行走。國鳳所統(tǒng)兵不過三千,出城突擊敗還,乃以木石甃補城壞處,奮力殺敵,使清兵屢登屢卻。圍城四旬,終不下。國鳳以功擢署副都督僉事,寧遠團練總兵官。再論功,署都督同知,蔭錦衣衛(wèi)千戶。同年十月,清軍攻寧遠。國鳳戰(zhàn)死。楊振之死

楊振(?-1639),文州衛(wèi)(今遼寧省義縣地區(qū))人。世為本衛(wèi)指揮使。天啟二年(1622),河東失守,振隨父及弟夜行晝伏,渡鴨綠江入皮島。毛文龍署其父子軍職。文龍死,振歸袁崇煥,為寧遠千總,崇禎二年(1629)入衛(wèi),以功進都督僉事。郵馬山之戰(zhàn),以游擊進參將。久之,擢副總兵。崇禎十二年十月,清兵攻松山,巡撫方一藻議遣兵救援,諸將莫敢應。獨振請行,至呂洪山遇伏,一軍盡覆。振被執(zhí)令往松山說降。至城下振與從官李祿告城中人堅守,援兵即日至矣。城中守益堅,振、祿皆死。霍維華逝世

霍維華(?-1636),東光(今屬河北)人。萬歷四十一年(1631)進士。除金壇知縣,征兵科給事中。天啟間,維華與魏忠賢同郡交好。不久,外艱歸。天啟四年(1624)復故官,改刑科給事中。天啟五年冬擢太仆少卿。次年擢本寺卿。不久擢兵郡右侍郎、署部事。維華每陳奏,必頌忠賢。天啟七年進右都御史,加太子少保。維華性險邪,為忠賢謀主。其年十月,維華以兵部尚書協(xié)理戎政。崇禎改元,附珰者多罷,而維華自如。時江東督師王之臣免,代者袁崇煥未至,維華謀行邊自固。帝可之,給事中顏繼祖上疏極言其罪,乃遣前命。崇禎九年(1636)十一月,左都御史唐世濟以邊才薦霍維華,思宗以維華逆案中人,大怒,下世濟猶太,論遣戍,維華遂憂憤死。傅宗龍下獄

傅宗龍(?-1641),字仲綸,昆明(今云南昆明)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除銅梁知縣,調巴縣,后入為戶部主事。久之,授御史。天啟元年(1621),以疾歸。四年夏,起宗龍巡按貴州兼監(jiān)軍。天啟六年詔加太仆少卿,憂歸。崇禎三年(1630)起故官,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未幾,拜兵部右侍郎兼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因小故被奪官。崇禎十年十月,帝令即家起宗龍。崇禎十二年五月,以嗣昌薦,召為兵部尚書。嗣昌督師,兵餉不繼,上章劾中樞不任。宗龍也劾嗣昌徒耗敝國家。帝怒宗龍。后以戎視封疆下吏罪,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宗龍獄。贊十四年五月初七日,釋獄降為事官,赴督師行營贊理軍務。同月二十日又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仍充為事官總理陜西三邊軍務。于新蔡與李自成戰(zhàn),兵潰而死。謚忠壯。

注釋

前一年后一年  公元跳轉